在此轮尚未见底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欧及日韩等汽车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各种旨在刺激汽车消费的新政,并期待以整车市场复苏来拉动整个配套产业回暖及保障就业。然而,这些代价昂贵的“长效药”,并没有能有效阻止其汽车零部件工厂裁员或倒闭的步伐。为此,国际零部件企业被迫启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急救措施。
政府出面直接援助零部件
众所周知,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制造商既是“同甘共苦”的紧密关联体,又是“唇亡齿寒”的共生体。如果零部件企业因自身生存难以为继,势必会让整车厂“断炊”,进而对整个汽车产业造成灾难性后果。也许正是基于此,作为昔日“全球汽车第一大国”的美国政府率先“坐不住”了。
3月19日,美国财政部宣布,美国联邦政府已批准50亿美元的贷款资金,用于援助陷入困境中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据悉,该援助计划只针对总部位于美国的零部件企业,而且资金主要用于支付整车制造商拖欠供应商的货款,以确保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地稳定已经非常脆弱的美国汽车业。
二级供应商得到体恤
如同“多米诺骨牌效应”,救了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后,就不能对二级供应商岌岌可危的窘境视而不见。作为汽车产业链的源头或基石,二级供应商通常面向多个一级供应商供货,如果二级供应商倒闭,会产生更快的连锁反应,进而祸及多家整车制造商的配件供应。由于二级供应商涉及企业数量众多,在当前政府部门没有足够财力实施“阳光普照”政策时,整车制造商或一级供应商也只得“自扫门前雪”地接手该“大包袱”。
通用汽车公司决定从3月起,直接向150家二级供应商支付货款,以避免因一级供应商拖欠货款而导致二级供应商停止供货或破产。体恤二级供应商的举措,也得到了一级供应商的响应。例如,德国采埃孚集团也于日前透露,其已经对80家主要供应商(二级)实施密切监测,通过为一些遭遇信贷紧缩的供应商提供短期贷款,或支付更高产品价格的形式,以避免其供应链出现断裂。
零部件转产低成本国家
到低成本国家建厂生产,原本是跨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推进国际化的常规战略。但是,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下,这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扩展型战略不仅没有被“搁置”,反而成为零部件企业快速降低成本的“急救药”,呈现出不冷反热的态势。
日前,德国莱尼公司表示,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其正在将原先设在东欧的生产基地向非洲转移。日本武藏精密汽车零部件公司也拟于今年将日本工厂的生产设备转移到中国,提高中国工厂的生产能力,其中山工厂今年销售额预计同比增幅为60%。4月2日,大陆集团在其嘉定新研发中心开业活动期间表示,将在上海新开一家工厂,主要生产电子制动系统产品……。
虽然汽车发达国家已经针对零部件行业采取了“长效药”与“短效药”相结合的积极“疗法”,但是仍有很多机构对其前景并不看好。近日,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今年全球供应商的利润率将达到历史最低点,息税前利润率将大约降至 0%。美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的最新研究报告也表明,今年美国一半以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可能面临破产危机。同期,很多国内外专家认为,当前形势对处境“尚好”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而言,机遇更大。中国零部件企业可以通过承接更多的由发达国家“出逃”的零部件制造业务,或者主动“抄底”收购海外优质零部件资源,进一步提升零部件产业规模、技术能力及品牌实力,或将实现从“汽车零部件大国”迈向“汽车零部件强国”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