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我国无石棉刹车片技术得到普遍应用
作者: 曹婷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10年03月22日

近日来,网上流传这样一则消息,汽车刹车片标准首次加入环保指标,国家首个环保刹车片标准即将出台。然而,行业归口单位―――中国摩擦材料协会却并没有收到相关申报。对此,记者拨通了消息中提到的福建省霞浦县质检局的电话,多番努力下,终于找到相关负责人。据他介绍,该标准是当地几家汽车摩擦配件生产企业组成的联盟共同制定,属于企业标准。这位负责人说:“该标准通过引入新的技术指标,间接促使厂商减少石棉原料的使用,意在降低污染的同时达到提高产品性能的目的。”

关于石棉刹车片是否应该继续使用,已经在行业内争论了很长时间。记者发现,这个争论目前仍在继续。据了解,在乘用车领域,已经基本看不到石棉刹车片的影子,在商用车领域尤其是重型商用车上,仍然在大量使用石棉刹车片。“石棉刹车片成本低、重量轻,这是很多商用车企业仍在使用石棉刹车片的原因。”中国摩擦材料协会理事长王耀告诉记者。

温石棉具有相对优势

石棉是天然纤维状物质的集合体,为汽车、化工、电气设备等20多个工业行业所应用。石棉按成分和结构差异一般分成三类:角闪石石棉(蓝石棉)、温石棉和水镁石石棉。据了解,美国、欧盟各国等发出禁令,禁止石棉消费。理由是,石棉纤维被人吸入后能引起石棉肺、胸膜间皮瘤等疾病。

争论正是由此而起。有专家指出,石棉中的温石棉和其他两种石棉不一样,它产生的可吸入物被人体吸入后,可被自动清除,不会损害人的身体。一些专家认为,只要控制温石棉的粉尘密度和人员的吸入量,完全可以安全使用温石棉。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温石棉耐高温、强度高,是生产刹车片的天然材料,综合性价比考虑,温石棉刹车片具有相对优势。因此,在国内一些低价车和重型车领域,温石棉刹车片还具有一定的市场。目前,我国生产的石棉刹车片主要用温石棉作为增强材料,以酚醛树脂为摩擦性能调节剂,经膜塑制成,用于载重汽车的制动系统。

由于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石棉制品,我国刹车片出口受到了严重阻碍。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开始发展无石棉刹车片。

石棉刹车片遭遇市场瓶颈

作为国内刹车片行业的出口大户,山东金麒麟集团已经研制出了第三代改进型低金属刹车片、NAO(无石棉有机物)型刹车片和高端陶瓷刹车片。该集团副总经理胡加强告诉记者:“金麒麟从建厂伊始就引进北美技术,一开始开发了半金属型刹车片,所以没有遇到石棉刹车片厂家遇到的困境。”据他介绍,金麒麟集团可生产2000多个品种的轿车、轻型车、载重车用无石棉刹车片,产品出口到北美、南美、欧洲、澳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占总产量的85%以上。

与之相对比,福建省霞浦县汽车摩擦配件行业则由于企业多生产石棉材质刹车片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占。为了帮助当地企业突破发展瓶颈,霞浦县质检局牵头开展走访调研,引导当地企业成立了福建三沙汽摩配件联盟,并组织召开了联盟标准研讨会。福建霞浦正阳摩擦工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他们企业研制无石棉刹车片取得了一定成绩,于是就由他们带头起草了相关企业标准,促使当地企业从石棉刹车片转向研究开发半金属刹车片及无石棉刹车片。

无石棉刹车片适应国际市场环境

“无石棉刹车片的成本确实要比石棉刹车片高出20%~30%。尽管石棉刹车片成本低,但它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曾经有一家企业出口一批半金属刹车片到美国,由于他们产品的辅料里含有石棉成分,被全部退回了。”胡加强告诉记者。

“石棉刹车片在国内尽管还存在一定市场空间,但对于出口型企业来说,国外许多国家对石棉制品已经颁发禁令,石棉刹车片在国际市场举步维艰,因此企业为迎合国际市场需要,发展无石棉刹车片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行为。”王耀说,“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企业就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这就是市场经济。”

据了解,国际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刹车片工艺技术,北美对半金属刹车片的研究和应用最成功,欧洲侧重少金属配方研究,日本则研究NAO(无石棉有机物)配方。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少金属配方和NAO配方已经成为引导摩擦材料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企业针对无石棉刹车片的研究力度在不断加大,产品相继打入国际市场。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石棉刹车片在重型车刹车片市场中还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但随着半金属配方、少金属配方的不断成熟以及NAO配方技术的不断进步,重型车刹车片市场也在不断被无石棉刹车片占领。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