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巴斯夫与杉杉股份在中国成立电池材料合资公司
作者: 未名 来源: 汽车制动网 日期: 2021年8月31日

◆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电池材料市场,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将聚焦于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领域
◆结合双方的技术专长以及市场资源,合资公司将实现卓越的客户价值、快速创新及成本的竞争力优势
◆巴斯夫进一步推进电池材料业务战略实施,为全球主要市场的电池制造商和汽车厂商构建强大的全球供应链
 
德国路德维希港—中国上海—2021 年 8 月 31 日,经有关当局审批通过,巴斯夫与杉杉股份共同组建合资企业“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新公司将由巴斯夫持有多数股权(巴斯夫持股:51%;杉杉股份持股:49%)。
 
新成立的合资公司在中国湖南和宁夏建有四处基地,拥有1600多名员工,业务涵盖原材料、正极材料前驱体 (PCAM)、正极活性材料 (CAM) 及电池回收,已在电池材料产业占据优势市场地位。
 

\
大长沙基地二期正在建设中
 
巴斯夫为双方合作注入强大的技术和研发能力、全球运营布局,以及同战略伙伴共同构建的原材料供应体系。杉杉为合资企业注入的广博行业经验、全面的产品组合以及领先的量产能力,合资公司将主要聚焦于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EV)市场,并持续服务于全球消费电子及储能市场。
 
\
大长沙研发中心具备业内领先的电池检测能力
 
\
大长沙研究人员正在进行材料的主含量分析检测
 
巴斯夫和杉杉股份将共同推动合资公司在中国的持续增长,按计划将在2022年实现年产能9 万吨。
 
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成员凯礼博士表示:“此次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是我们在全球最大的电池市场的理想布局。我们在中国的市场优势将进一步加速推进我们在全球电池材料市场的增长。”
 
杉杉股份董事长郑永刚表示:“我们期待与巴斯夫合作,共同增强合资公司的实力,进一步提升合资公司在电动汽车市场的地位,为中国和全球客户提供一流的产品。”
 
巴斯夫持续布局全球、聚焦贴近客户、加强产品组合,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材料供应。随着此次交易的成功交割,巴斯夫实现了践行战略路线图的重要一步:建立全球电池材料价值链,在2022年实现全球产能16万吨。巴斯夫的全球生产和研发布局将确保巴斯夫能在所有主要市场为电池制造商和汽车厂商提供定制化的正极活性材料,并实现高效、就近和协同效应。
 
关于巴斯夫
在巴斯夫,我们创造化学新作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我们将经济上的成功、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相结合。巴斯夫在全球拥有约 110,000 名员工,为几乎所有国家、所有行业的客户成功作出贡献。我们的产品分属六大业务领域:化学品、材料、工业解决方案、表面处理技术、营养与护理、农业解决方案。2020 年巴斯夫全球销售额约 590 亿欧元。巴斯夫的股票在法兰克福(BAS)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以美国存托凭证(BASFY)的形式在美国证券市场交易。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basf.com
 
关于巴斯夫催化剂业务部
巴斯夫催化剂业务部是全球环境技术和工艺催化剂业务,以及电池材料的领导者,为技术开发提供精湛的专业知识,以保护我们呼吸的空气,生产提供动力所需的燃料,并确保各种化学品、塑料和包括先进电池材料在内的其它产品的高效生产。凭借我们业内领先的研发平台、对创新的激情以及对各种贵金属和基本金属的深厚了解,巴斯夫催化剂业务部从事各种独特、具有专利的解决方案的开发,帮助客户获得成功。更多关于巴斯夫催化剂业务部的信息,敬请访问:
www.catalysts.basf.com
 
关于杉杉股份
杉杉股份是全球规模、技术领先的锂离子正极、负极、电解液材料供应商。2021年成功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将成为全球偏光片头部企业。杉杉股份锂电材料技术研发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旗下拥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正极、负极),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电解液)、2个博士后工作站,参与国标制订,拥有约300多项技术专利。
 
关于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巴斯夫杉杉)是巴斯夫和杉杉2021年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巴斯夫持股51%,杉杉持股49%)。公司最早由杉杉股份于2003年创立,目前已经是中国正极材料行业的领先企业。主要产品钴酸锂及三元电池材料均处于行业前列。巴斯夫杉杉在湖南长沙、宁乡以及宁夏石嘴山设有生产基地。至2022年,年总产能将达9万吨。依托于持续的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巴斯夫杉杉已在湖南大长沙基地建立了领先的技术研发中心,并拥有超过240名专家及研究人员,专注于产品研发、分析和测试。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Jack)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