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日本东京举办的日产汽车2006年全球供应商大会上,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从全球近千家供应商中脱颖而出,与日本、欧洲等5家世界500强企业一起,获得日产汽车技术创新奖。据悉,这是第一家中国汽车电子企业(包括在华合资企业)获此殊荣。
与此同时,航盛电子产品还大量出口北美、欧洲及亚太等地,今年预计外销规模将达到4亿元。那么,航盛是如何在被视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软肋的汽车电子领域唱响国际舞台呢?值此航盛工业园落成暨航盛新标识启用庆典之际,本报记者专程采访了航盛公司总经理杨洪。
专业专注 奠定基业
航盛公司成立于1993年。过去的十三年间,航盛公司总资产由成立初的几百万元,发展到今天的十几亿元;公司的年产量,由成立初的几千台,到2005年产销220万台套;员工由成立初的十几个人到2005年2300人……进而成为中国汽车电子的龙头企业。据悉,目前国内每3辆汽车中,就有1辆汽车的音响和智能导航系统来自航盛。
对于航盛的“深圳速度”,杨洪表示,这主要得益于航盛始终坚持“专业决定品质、专注铸就品牌”的经营理念。杨洪说,与家用电器产品不同,受高温、振动及电子干扰等各种不利因素限制,汽车电子产品有着特别严格的技术要求和诀窍,只有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形成自身的专业特长,进而具备创新能力。航盛之所以能被日产授予技术创新奖,也正是航盛“十年磨一剑“地专业、专注车载影音系统的实力积累。
近年来,虽然,航盛制定了从车载电子、车身电子向底盘动力电子及智能交通导航等产品发展路线,但是,航盛依然没有背离原先一直专注的汽车电子领域。杨洪认为,这种相关多元化的产品战略,更有利于具备一定专业实力的航盛,进一步发挥整合资源及产业化的优势。
同步开发 抢占先机
业内人士周知,整车企业为了加快新车型上市及降低成本,需要配套零部件企业参与新车型的同步开发。换言之,不具备同步开发能力,零部件企业将难以获取整车厂的配套供应资格。
杨洪说,多年来,为什么国内汽车电子配套市场长期被国外零部件巨头所独霸,也正是因为汽车电子产品不仅自身技术难度高,而且与整车的系统匹配工作也极其复杂。起步相对滞后的中国汽车电子企业,必须另辟蹊径,才能取得跨越式发展。
杨洪补充说,航盛的经验证明了,同步开发能力的实质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如何才能创新,则离不开适合自身企业背景及产品特点的创新策略。
据杨洪介绍,航盛采取了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创新的策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一,走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开发道路,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加速高校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同时,挖掘高校资源为企业拓展实力。其二,通过在某一领域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学习管理经验及锻炼研发队伍,为下一步的技术超越奠定基础。例如,航盛已相继引入德国西门子、法国法雷奥及意大利ASK等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和技术。其三,与诸如飞思卡尔、瑞萨及东芝等世界著名的半导体供应商共建一体化平台,为整车厂提供技术及解决方案。除此之外,杨洪还表示,引进经验丰富的海归人才和收购有技术特长的专业公司,也可以快速提升公司的创新能力。据悉,目前航盛拥有的专利已近百项,其年研发投入也达到了销售规模的6%以上。
瞄准国际 做强做大
在航盛工业园落成仪式上,杨洪表示:到2013年,力争将航盛打造成世界级、百亿元企业集团。要实现这一宏图,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做到50%的产品外销。同时,进军国际市场,必须要有高的起点和长远的目标,为此,航盛将目光瞄准的国际前十大车厂,通过近3年的努力,也得到了进军福特、通用、大众及日产等6家国际整车巨头全球配套体系的认可,不仅新近获得了3000万美元的出口定单,而且日产全球采购的项目也将于今年10月开始批量供货,而福特及通用等全球配套供应项目也将于明后两年实现大批量供货。
为了确保实现目标,航盛正在持续深入地推进“QSTP”工程,即在质量、服务和技术及产品上,要真正与国际接轨,同时,在产品价格上要保持持续的比较优势。另外,为了突破原有厂房在产能、生产管理及物流等方面的限制,2003年底,航盛投入近2亿元巨资新建了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工业园。事实上,年产500万台套汽车电子产品的世界级、国际化水准的航盛工业园的顺利落成,也标志着航盛正迈向新一轮跨越的起点。
航盛公司总经理杨洪在新工业园落成仪式上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