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内车市的火暴,让每一个商家都看到了汽车电子市场的巨大商机。在机会面前,商家不应头脑发热跟着做“大路货”,而应静下心来寻找自己产品的特色。
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功能类似、产品类似的本土车载汽车电子企业目前还缺乏这种开发产品“一招鲜”的精神。在模仿别人的同时,将自己的产品淹没在商海之中,尝到一时的甜头,却失去了长久发展的机会。所以进入竞争激烈市场的汽车电子产品,如今急需拥有一批具有敢于开发特色产品精神的商业强者,来提升整体产品的技术水平。
前不久,家电巨头康佳集团宣布,放弃原计划的第三大战略产业———汽车电子,并解散了汽车电子事业部。这为家电企业进入汽车电子领域泼了一盆冷水。
就在康佳退出汽车电子领域的消息传出后不久,另一个著名家电企业长虹宣布,将投入巨资进军汽车电子产业,一期工程已于近日在长春正式投产。
“汽车电子领域将是长虹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长虹长春工业园将重点开发和培育汽车电子产品门类,为各大品牌汽车提供配套产品。”长虹总经理刘体斌表示。
家电业巨头在汽车电子产业舞台上,正在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戏。
家电企业掀起汽车电子“淘金潮”
2005年,家电行业曾掀起进入汽车电子领域的“淘金潮”。创维、TCL、康佳等家电巨头纷纷挺进汽车电子行业。
当年,江苏新科电子自主研发生产的带有移动DVD功能的卫星导航器,在国内大中城市全面上市,计划当年销售5万台,新科电子把液晶电视机和卫星导航器作为业务发展的两大重点。
也是在2005年,创维液晶生产线在深圳正式开工,据悉首期3个亿投资完成以后,年产值达到4.5亿元人民币,其中很大一部分液晶技术都应用在创维的汽车电子产品上。创维有关人士表示,汽车电子已经成为创维“影音产品相关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步伐。
TCL集团某负责人也表示,由于汽车电子的行业利润普遍高于家电行业,而且在未来汽车电子占据整车成本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抓住这一新的利润增长点,是TCL急需做的事情。2005年,TCL也向市场大批投入汽车音响产品,市场反应不错。
在家电行业利润缩水的环境下,家电巨头进入汽车电子领域成为了一种趋势。
长虹携汽车电子有备而来
康佳是国内第一家全面进入汽车电子领域的企业,也成了最早出局的一家。
2005年,康佳集团曾把彩电、手机和汽车电子作为推动公司未来发展的三块主要业务业务。康佳集团一位负责人曾表示,家电市场增长速度相对有限,公司希望多元化经营,尝试新业务,汽车电子是其中之一。
2005年,由康佳集团、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和常京共同出资成立重庆康佳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与其他家电企业不同的是,除车载影音产品,康佳还尝试做了汽车电子的核心零部件发动机电喷系统。
然而,康佳集团财报显示,重庆康佳汽车电子在2005和2006年度连续亏损。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家电企业生产的汽车电子产品,进入到主流汽车企业需要很长时间。在实力上,家电企业与德尔福等专业跨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有差距,要付出很多的精力,才能赶上和超越。
2007年下半年,康佳集团毅然放弃了曾经认为是“香饽饽”汽车电子业务。同样是在2007年下半年,长虹第一次正式宣布在长春建长虹工业园的消息,主攻方向就是汽车电子产品制造,一期工程在2008年1月投产。
长虹集团新闻发言人说,对汽车电子制造业,长虹一直有所准备,开拓市场没有问题。据悉,长虹早与国内汽车制造商频繁接触,此次进军汽车电子业是有备而来。
投资汽车电子需要理性思维
根据专家预测,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汽车电子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国内汽车电子市场需求至少在900亿元至1000亿元人民币。
从全球数据来看,汽车电子市场前景向好。据预测,未来几年,汽车电子半导体市场将以7.7%的年增长率稳定增长,这个增长率高于全球汽车市场增长率的两倍。到2010年,预计会有约216亿美元的汽车电子半导体产品在汽车中使用。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不断发展,汽车电子、电控、电动产品占整车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是将来汽车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汽车电子产品在所有汽车产品成本中所占的平均比重已经超过了10%,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左右还有很大差距,这也预示了我国汽车电子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
这几年,芜湖、大连、长春、杭州、武汉、深圳等地纷纷通过建设汽车电子产业园的方式,促进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不少原来没有从事过汽车电子行业的家电生产企业也纷纷加入进来。
然而,家电企业进入汽车电子领域,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市场问题。大部分用户无法很快信赖和接受新品牌,需要相当长的市场培育过程。二是目前国内的汽车电子工业在“核心技术研发”方面还相对落后。
有专家建议,家电企业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应该是在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理性扩张。但目前我国家电企业的赢利能力普遍不足,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是亏损的,这样的状况如何保证进入汽车行业需要的巨额资金投入?在汽车业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如果报着“小投入获得高效益”的思维,肯定会有问题。

GPS市场已经过剩,但目前仍有不少进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