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新技术发展,汽车继电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有报道称到2010年,适用于新能源与节能汽车的继电器需求量将达到2.5亿-3亿只。
近日,记者针对目前汽车继电器行业的热点问题采访了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控制继电器分会秘书长刘雪来。
《中国汽车报》: 继电器是仅次于传感器在汽车上应用最多的电子元件。请介绍一下我国汽车继电器行业发展现状。
刘雪来:随着汽车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提高,使用继电器的地方越来越多,如电动座椅、天窗、自动点火、自动门锁、防抱死制动、悬架及电子仪表等都要通过继电器控制,—款汽车需要多种多样的继电器。
目前,国内专门生产汽车继电器的企业有10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手工作坊,产量不高,规模较小,大多分布在各大汽车集团周边地区。我国汽车品牌较多,每款车都有固定的继电器配套商,如日本欧姆龙继电器专供大众的合资企业。不同厂家的继电器产品互换性很差,为桑塔纳配套的继电器不能应用于北京现代汽车。这就造成了汽车继电器行业发展的瓶颈——企业规模小,产品标准难统一。
2008年,我国汽车继电器行业增速保持15%以上。其中,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产品占总销量一半以上。去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产量略有下滑。汽车继电器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实现完全的机械工业化生产。因为国外生产继电器的人力成本较高,这两年合资品牌汽车采用的继电器本上化趋势明显。例如韩国某汽车企业就在烟台设有继电器厂,做成组装件后运回韩国。
《中国汽车报》: 我国继电器企业如何能突破产品技术升级难关?
刘雪来:我国汽车继电器技术并不比国外差,关键是生产工艺比较落后。国外汽车继电器基本是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生产,我国汽车继电器企业大多为手工装备,仅有少数厂家如陕西群力、宁波永林、厦门宏发有数量不等的几条自动化生产线,并且闲为缺少产品标准,质量不稳定,制造水平不高,处于多品种、小批量、质量难控制的生产状况,企业很难投入较大精力用于产品技术升级。自动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制造装备的更新改造。机械化、自动化生产不仅能保障产品品质的一致性,而且为整车厂对订单、交货期和产品品质的要求提供保障,也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必要条件。实现汽车继电器产品技术升级,必须要形成大规模集团。希望未来几年,汽车继电器行业能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生产,统—产品标准,进而带动汽车继电器技术升级。
去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汽车业经历寒冬,依附于整车集团的汽车继电器企业纷纷减产、倒闭。我们鼓励国内有实力的继电器企业借此机会,购买国外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设备,实现生产装备升级。我建议,国内汽车继电器企业一定要从制造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从生产经营型企业向科研开发型拓展,以科技创新为企业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中国汽车报》:最近,有报道称新能源汽车发展为汽车继电器行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对继电器产品提出新要求,为企业带来技术升级机遇。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和电子系统依靠继电器控制、切换。新能源汽车的供电、能源、安全、控制系统都对继电器的安全可靠、品质一致、抗电磁干扰等提出更严格的质量和技术要求,这决定了继电器必须与汽车新技术共同发展。我认为,在新能源汽车的带动下,未来汽车继电器应该以组合式为主,结合传统机电式继电器和固态继电器的优势,克服二者缺陷,既保证良好的电流通过性,又可以有效抗电磁干扰,更加安全可靠。
2006年以前,我国继电器主要应用于家电产品。近两年,汽车成为继电器的重要载体。2009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汽车消费,同样会促进汽车继电器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