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汽车电子 > 正文
爱芯元智献言AI芯片的“差异化价值”#WAIC 2022
作者: 未名 来源: 汽车制动网 日期: 2022年9月2日

爱芯元智CEO仇肖莘出席WAIC2022芯片主题论坛,探讨AI芯片的“差异化价值”
 
要打造真正持久的沉浸式元宇宙空间,现有的芯片技术需要做出哪些升级?元宇宙时代,是否会成为我国芯片产业弯道超车的工具?
 
9月2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开幕,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成果和“AI+元宇宙”最新实践集中亮相,深度演绎“智联世界 元生无界”这一主题。作为大会重磅级论坛之一,由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承办的芯片主题论坛1日下午在张江科学馆举行,人工智能芯片领域院士专家、代表性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和领军人物齐聚,共话“AI未来,感知芯世界”。圆桌会议环节,爱芯元智创始人兼董事长、CEO仇肖莘博士等AI芯片领域代表人物受邀出席,围绕元宇宙背景下的芯片市场端拓展、场景应用、生态环境建设等话题进行分享交流,探讨元宇宙时代芯片如何破局。
 

\
 
元宇宙是融合了人工智能、IoT、云计算等多项前沿科技的组合拳,通过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构筑起了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平行世界。作为元宇宙的基础硬件之一,芯片需要在多方面做出升级,以应对真正持久、沉浸的元宇宙空间打造需求。由此,提升算力成为芯片的重要升级方向,仇肖莘博士从用户侧指出了提升算力的重要性。她认为,“未来用户通过智能终端设备与元宇宙建立连接,其中囊括了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虚拟化以及数字化呈现的复杂过程,极高的算力需求成为必然,尤其是接入端侧设备的芯片更需要极大突破”。
 
当谈到对于元宇宙等新赛道如何布局等前瞻性话题时,仇肖莘博士从爱芯元智的创业过程出发,肯定了创新企业打造差异化能力的价值,“思考技术的应用场景是什么,能够给客户带来什么价值,这对初创企业来说非常关键”。成立于2019年的爱芯元智创新性地以AI赋能ISP,切中图像质量提升的刚需市场,满足了客户在不同场景的产品需求。“我们相信,用户对于图像画质提升的追永无止境,所以我们必须不断突破成像的技术天花板,产生新的差异化价值,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才能实现最初的愿景”,仇肖莘说。
 
作为首个将AI-ISP技术在芯片上实现商业化落地并规模量产的公司,爱芯元智目前已实现两代端侧边缘侧AI芯片的成功量产,落地范围涵盖智慧城市、智能消费和智能交通三大产业。此次爱芯元智受邀亮相WAIC2022,也正式公布了自研核心技术AI-ISP中文名“爱芯智眸®”,意为发挥视觉感知领域的技术优势,让AI-ISP赋能不同终端,带来突破传统瓶颈的优异画质。
 
\
 
论坛上,针对“弯道超车”的话题,主持人也提出了他的疑问:我国芯片产业正在奋起直追,逐渐缩短与头部国家的距离,元宇宙时代,中国芯片产业能否完成弯道超车?对此,仇肖莘博士表示,元宇宙时代,中国实际上和世界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个时候就需要靠‘内功’,在同时起跑的情况下,中国芯片产业要真正做成世界的第一梯队,拼的是我们的技术实力,只有自己的实力达到了,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事实上,爱芯元智在成立之初即树立了“技术立身、变革产业”的初心,依托自主研发的爱芯智眸®AI-ISP、混合精度NPU等业内领先技术,通过伴随客户共同成长的战略路径,已经实现了产品的快速落地和产业布局。
 
当下,元宇宙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此次WAIC2022芯片主题论坛圆桌会议即是通过企业嘉宾的深入交流,为我们带来了关于AI芯片企业在元宇宙时代如何创新创业、升级发展的相关思考。面向未来,芯片企业需要仰望星空、看到发展机会,更重要的则是脚踏实地、务实推进从研发到落地的实质工作,正如仇肖莘博士在最后表示,“机会就在眼前,但是只有实力匹配才能抓住机会”。
 
 
 

关于爱芯元智:
爱芯元智(原名爱芯科技)成立于2019年5月,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视觉芯片。公司专注于高性能、低功耗的边缘侧、端侧人工智能处理器芯片开发,自主研发面向推理加速的神经网络处理器IP。
 
集强大算力与超低功耗于一体,爱芯元智利用像素级的AI处理技术,打造业内领先的AI-ISP 自研IP,在各种复杂应用场景中,全面提升成像效果。爱芯元智核心技术产品广泛适用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制造和智能穿戴等视觉应用场景。
 
爱芯组建了从芯片设计、研发到生产的全功能团队,在产品规划和产品落地上具有丰富经验。截至2022年1月,爱芯元智已经完成A++轮融资。整体融资进程顺利,公司发展方向获得投资方高度认可。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Jack)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