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更名“路特斯”入华的喜与忧
作者: 邝蕾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11年06月20日

北京时间6月15日清晨,英国高档跑车品牌路特斯(Lotus)全球CEO丹尼•巴哈尔从英国出发,下午到达北京,晚上赶赴美国,行程匆忙。但是巴哈尔却非常重视在中国停留的10小时。因为在这一天,路特斯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近几年,中国进口高档车销量增长迅猛,国外不少高档车品牌已取得不俗的市场成绩,相比之下,路特斯是这场高档车盛宴的“迟到者”。但巴哈尔却不这样认为,“路特斯来得‘正是时候’。”他说。

喜:消费群体逐渐成熟

路特斯中国董事总裁兼CEO张力宸在发布会上说:“很多人认为路特斯姗姗来迟,但在我们看来,现在恰恰是进入中国市场最成熟的时机。一是因为路特斯集团正在图谋东山再起,今年开始在全球市场和赛车领域发力;二是因为中国消费者的高档车消费理念日趋成熟。”

很多人在研究高档车消费者的心理,他们发现,中国高档车消费人群的心理在过去十几年中发生了变化。十几年前,高档车消费群体主要是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第一代人,他们多出身贫寒,读书不多,白手起家,拥有超越常人的勤勉,他们买高档车多是源于彰显财富和地位。而如今,“富二代”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出生,多受过海外教育,即将继承万贯家产。在汽车消费领域,他们比前辈更懂汽车,对个性化的高档车也更有鉴别能力。

谈到路特斯在中国市场的定位,张力宸毫不避讳地提到了年轻、有经济实力的“富二代”。他认为,“富二代”这个词带有很强的标签性,如同过去的“干部子弟”、“万元户”、“暴发户”一样,是时代发展中的阶段性词语。“尽管‘富二代’一词在中国含有贬义,但这群人大多受过良好教育,其中不乏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中坚力量。路特斯希望把产品介绍给进取而获得事业成功、追求品质生活,激情而不张扬,对汽车文化有鉴别力的精英客户群体。”他说。

忧:此“莲花”非彼“莲花”

作为中国市场的“迟到者”,路特斯现在也面临一个大烦恼——商标。路特斯是英文Lotus的音译,其意译应是“莲花”,很多中国人对“莲花”更加熟悉。但是,由于青年莲花已在我国率先使用了包含“莲花”的品牌,而且广东井得电机有限公司在2010年也抢注了莲花汽车原商标“莲花”和“Lotus”。因此,“路特斯”成为英国莲花进入中国市场无奈的选择。

对商标问题,巴哈尔解释说:“‘莲花’这个词在中国使用很广,比如超市或其他产品都有莲花的商标。所以,我们此次不仅启用了新的中文名字‘路特斯’,还注册了新的商标‘Lotus NYO’(NYO发音为‘New’),意指路特斯将会在中国开启一个崭新的纪元。我们希望将商标的事情简单明确化。”

记者了解到,英国莲花汽车集团下辖“莲花汽车”和“莲花工程”两大公司,该集团于1996年被马来西亚宝腾公司收购100%控股。2006年11月,我国的青年汽车集团与宝腾公司合作,利用“莲花工程”提供的技术在中国制造“青年莲花”汽车。青年汽车集团引入中国市场的竞悦、竞速的原型车为GEN-2,是马来西亚宝腾公司在“莲花工程”提供技术的基础上研发的车型,价格在10万元左右。据悉,在中文名“路特斯”推出前,路特斯集团曾在中国做过调查,发现“莲花”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已无法与高端进口跑车产生太大联系,因此决定改名,与青年莲花区分开来。

丹尼说:“品牌和商标是一家公司的无形资产,我们一定会想办法把商标问题逐渐解决。不过,我也想借此机会澄清与中国合作伙伴的关系,我们与青年汽车集团有非常好的合作,今后还将继续加深合作。”

中国高档车盛宴己开席

目前,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为百万级的高档汽车品牌已超过10个,包括法拉利、世爵、布加迪、兰博基尼、阿斯顿•马丁、劳斯莱斯、迈巴赫、宾利、玛莎拉蒂等。不少高档车制造商确信,未来中国高档车销量依然会强劲增长。

有关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富有阶层的增加,高档车在中国的销量在今后一、两年内必将超过美国和欧洲国家,一场高档车盛宴已经在中国铺开。

路特斯集团宣布,将向中国市场引入4款新车,包括Elise、Evora、Exige和Lotus GT,未来两年内将在中国开设15家4S店。巴哈尔说:“关于中国市场,我们预计未来1~2年高档车销量将增长3倍甚至更多。中国市场非常重要,路特斯将为中国市场提供合适的产品,我们对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相信中国将成为高档轿跑车领军市场。”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