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戴姆勒内部传出消息;戴姆勒目前正在寻找一家中国投资方,后者将能持有公司5%~10%的股份。还称,戴姆勒已经聘请了一家投资银行来安排这笔潜在交易,而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公司”)则是最有可能的中选者。
目前,双方就此消息未发表任何评论。不过,在去年7月,戴姆勒CEO蔡澈曾公开表示,欢迎更多来自中国的投资者。看来,传出这样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戴姆勒与中投并非首次接触
目前,戴姆勒的股权结构可以称得上是汽车企业中最复杂的,不仅有来自德国的多位投资者持有29.3%的股权,其他欧洲国家的投资者持有33.5%,美国投资者持有18.4%,来自中东的投资者持有15.9%,其他分散股东持有2.9%。
戴姆勒想引入中国投资者的传闻并非第一次出现。记者翻查过去的资料发现,早在2009年,蔡澈曾公开表示戴姆勒正与中投公司洽谈入股奔驰汽车的事宜。不过,双方尚在接洽之时,却被另外一家主权财富投资基金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公司抢了先。这家基金用26.5亿美元收购了阿穆隆集团9.1%的股份,成为戴姆勒的第一大股东。
令人奇怪的是,戴姆勒似乎有“主权财富基金瘾”。随后,另一家主权基金科威特政府又持有了戴姆勒6.8%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
此次,戴姆勒再次寻求与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合作,难道是看中了主权财富基金的雄厚财力?目前,在双方没有给出回应的情况下,这个答案似乎最合理。如果中投公司顺利拿到戴姆勒10%的股权,则会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
跨国公司缘何主动抛绣球
与其他跨国公司的强势相比,戴姆勒主动向中国投资者示好的行为算得上另类。戴姆勒为什么要采取如此举动呢?据称,相对官方的解释是,戴姆勒此举意在于改善与中国政府的关系、稳定公司股权结构、防范潜在的敌意收购。
业内人士指出,比起这些,戴姆勒更多的是想找中国投资者作为“靠山”。
首先,中投公司是最好的“资本靠山”。成立于2007年的中投公司,是主权财富基金,主要从事外汇资金投资管理业务,掌握着中国大量外汇,被称为中国掌管资金规模最大的国字号投行。而目前的戴姆勒,其股东多来自欧美、中东,受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影响较大,再加上中东局势不稳定,戴姆勒迫切需要一个资金实力雄厚又能稳定提供帮助的“靠山”为其将来的发展“补充血液”,中投公司确实有这个实力。
其次,中方投资者的加入将更有利于其开拓中国市场。据了解,2011年12月,戴姆勒发布消息称,受美国和中国市场强劲增长的拉动,该公司全年整体销量将创下新纪录。其中,中国市场(含香港)销量超过17万辆,增幅高达30.8%。尽管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复2010年的辉煌,但对于跨国公司来说,该地区对汽车的需求,尤其是对中高档汽车的需求仍在不断增长,是不能放弃的核心市场。有了中方投资者,戴姆勒在中国也能算得上半个“自己人”,要开拓市场,中方投资者自然会竭力相助。
再次,中投公司的政府背景是戴姆勒主动示好的重要原因。从中投公司过去对外投资的项目中不难看出,一些其他领域的跨国公司在中投入股后,无论在中国市场业务拓展,还是贷款审批等方面均获得了相当大的便利。据了解,奔驰中国今年1月宣布将再度扩大产能,并将投资20亿欧元在华建设年产量50万台的发动机工厂和研发中心。引入中投公司作为投资者,对戴姆勒扩产项目的获批将起到推动作用。
中方无缘控股
一旦中投公司入股10%,将成为戴姆勒最大的股东。难道戴姆勒会甘愿由中国资本控股,就此变成中资公司?事实肯定不是这样。
据了解,戴姆勒尽管股权结构复杂,但不会轻易放弃控制权,蔡澈也明确表示不希望大股东过多参与经营。
某证券公司投行部人士告诉记者,作为股权投资的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以往的投资主要目的是进行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在企业经营方面并不专业,因此不会寻求掌握入股公司的经营权和控制权。
但这不代表戴姆勒会放心地将股权卖给中投公司,戴姆勒必定会通过多种约束条件来保留自己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该投行人士介绍,控制权问题则要看双方的谈判情况。很多情况下,尽管是大股东,股份占大部分,但不代表对公司经营事宜有决定权、投票权。另外一个可能是,在股权转让前,戴姆勒与中投公司会签订相关协定,限定中投公司在经营方面的权利。
据介绍,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公司在收购戴姆勒股权时,曾与戴姆勒协定不会干预戴姆勒的经营策略。消息人士称,早在2009年戴姆勒与中投公司接洽时,蔡澈就表达过不希望中投公司参与经营的想法。
尽管目前中投公司是否能成功入股戴姆勒还是未知数,但不难看出,跨国公司主动抛出“红绣球”,明显仍然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前景。
记者感言:
不必担心中国资本注入
在戴姆勒意图引入中投公司资本的消息被曝出之前,已经有外媒报道,2011年9月中投公司已经入股本田,成为本田的第七大股东。除此之外,有消息证实,中投已经收购了日产1.17%的优先股,成为日产第九大股东。
中国相关资本入股跨国汽车公司,使国外相关利益方大受震动。外媒纷纷用“中国政府成为本田第七大股东”等标题大肆渲染,似乎中国资本的注入威胁到了外资企业的产业安全一般。
对于这种资本运作或股权投资,这些跨国公司完全没有必要恐慌。
近些年,因为看好中国市场,很多外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股权投资、资本注入、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分享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成果,不断扩产的合资企业就是很好的证明,甚至国外一些资本投资者也进入了中国市场。例如,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不到一年赚了100多亿港元,吉利汽车也迎来了高盛集团的入股。
与之相对应,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资本实力越来越雄厚,对外投资的渴望越来越大:近两年,最轰动的一次资本运作恐怕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了。2010年,吉利汽车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成功“蛇吞象”。收购后没有对沃尔沃本身和福特公司产生不良影响,反而使沃尔沃得到了新的发展。还有很多零部件企业通过国外资本运作收购了国外的一些企业,使自己的技术实力得以提升,也为国内外市场提供了更好的产品。
资本运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资本市场的正常现象,不是部分外媒夸大的“阴谋”和“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资本流动与投资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有国外的资本到中国投资,也就有国内资本走出国门。重要的是,相对于过去国外企业对中国资本的抵触,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不再反对中国资本注入或收购,反而欢迎优质的中国资本注入,戴姆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国外相关舆论仍然对中国资本的投资感到恐慌,有双重标准的嫌疑,希望自己在中国的投资获得收益,却抗拒来自中国的资本。这种不开放的态度,在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化的今天已经越来越落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