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维修改装 > 正文
什么是不三包轮胎
作者: 未名 来源: 汽车观察 日期: 2012年第10期

什么是不三包轮胎?
泛指一切售出后对轮胎不保证其质量的轮胎,其含义就是厂家对该轮胎不进行正常的三包(包修、包换、包退),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厂家不作任何赔偿。

不三包轮胎的几种形式:

割标胎
任何厂家在轮胎出厂前必须经过合格检验,否则出现质量不合格产品流通时,势必砸了自己的招牌,而在检测中必然有少数产品会被淘汰出局,比如,橡胶不匀造成平衡点过大,或者是子口太紧,或者是胎体达不到合格标准,或者是却胶、鼓包等问题轮胎,很多厂家的一贯做法是:在轮胎上印上“可利用品”而流入市场。一般厂家会把轮胎品牌的英文字母和生产日期等信息打磨掉。其实这些“不三包”轮胎属于次品轮胎,厂家专业地说就是比如A品、B品等,这就是通常说的割标胎,(该类产品主要是厂家在生产时产生的次品,包括钢丝排列不均匀、胎体有气泡等原因造成的次品胎,上述情况个工厂都有不同的渠道处理,在规定位置将商标或者胎号割掉,这就是所谓的割标。)因为次品胎在品质上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为了不影响正品市场,一般是由经销商竞价批量购买,然后由经销商销售。在国外的某些厂家中,如果出现这样的轮胎是要进行销毁的,不允许其流入市场,但是因为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的膨胀生长阶段,为了利益要求,这样的轮胎也可以进入市场销售。这就形成了第一种不三包轮胎,这样的轮胎往往不及正品轮胎价格的一半,但因为品牌效应,购买的人还是很多,有些地区甚至供不应求。
 
副品“不三包”胎
有些厂家为了有效利用空闲机器进行不三包胎生产成为副品牌,另外工厂还生产三包品牌称为正品,主要是存在于大型并且有影响力的公司。一般是二流企业,设备空闲量大的企业,为了有效利用空闲机器,平摊成长成本,迅速占领市场,有效利用边角废料,而增设不三包品牌。
 
专业“不三包”轮胎
部分工厂在几次质量波动等情况影响下,销售萎靡不振,公司不愿承担质量波动引起的风险,重新打造品牌有一定难度,进而全部生产不三包轮胎,这些以山东广饶轮胎为代表。部分工厂还提供贴牌加工服务,可以加工任意指定品牌,这些轮胎一般在销售中是以空壳的形式出现。
 
出口转内销“不三包”轮胎
出口转内销的轮胎,在获得出口退税之后,返销到内陆。该部分轮胎在国内不享受正常的三包。部分地方经销商在销售正常的三包胎的时候会掺杂部分水货胎。这是销售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很多情况都是表现出所谓的正品轮胎价格很低,但是还保证质量,由于这些轮胎来的渠道很简单,和正品轮胎几乎一样,且质量相差无异,所以和正品轮胎夹杂销售往往可获得暴利,这是非常不公平的销售方式。
 
翻新轮胎
这也是困扰轮胎业的一大问题,通过翻新的轮胎整体翻新几乎和新轮胎无异,一般从侧面可以看出一点打磨或者除旧的痕迹,此类问题诸如在轮胎维修点,或者小型销售商那里可以看到,大型销售商不会运用这种方式,但不失为一种影响因素,其主要特点为价格低廉。
 
水货轮胎
我国南方如广东、福建等地有从泰国或者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家通过海运方式偷运过来的轮胎,这一类产品价格低廉,质量安全不能保证,货源不稳定,一般为国外某些国家积压的存货,或者是不法分子盗运某些外国公司的出口轮胎,或者头晕国外的次品轮胎来中国,这些轮胎虽然在不三包轮胎中仅仅是一个很小的部分,但在南方某些城市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也备受市场青睐,南方某几个城市的业务员经常透漏有关该类轮胎的信息。对正品轮胎乃至国内正规厂家生产的不三包轮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如何鉴别“不三包”轮胎?
这需要由轮胎制造商的有关工作人员具体看轮胎并且了解店家的进货渠道后才能鉴别。轮胎专家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和维护轮胎时,最好到市场口碑较好、收费合理的轮胎店或维修厂家。在购买轮胎时,查清楚产品批号和生产日期等,要注意识别翻新胎和过期轮胎,且索要购物小票(要求写清楚具体的轮胎规格、产地、花纹名称等信息)。同时建议车主平时用车要多关注轮胎的使用情况,尽量多地了解一些与轮胎有关的知识,在购买和维护轮胎的时候能够心中有数。

现在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水货轮胎,对消费者的道路安全有着潜在的危险。在这里,轮胎专家也要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区分轮胎是否是通过非正常渠道进口的:一、轮胎胎面没有中文色彩标签或中文黑白标签的。二、轮胎胎面中文标签上所描述的轮胎名称、轮胎规格、载重指数和速度级别与轮胎胎侧所模压的不一致的(请谨记:如果发现标签被故意涂改或破坏的需要格外注意,应避免购买此轮胎)。三、轮胎胎圈处没有条形码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