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仅有16年历史的零部件企业,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亚新科”)在6年时间内经历两次股东更迭。今年9月,伴随贝恩投资(亚洲)完成收购工作,亚新科迎来新任董事长竺稼。这个名字在汽车业界并不为人熟知,但如果说他是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家族与现任董事长陈晓控制权之争中最具影响力的海外投资方代表,大概会无人不知。
这样一位外行投资人即将带领亚新科走向何方?金融资本不断变动,将给亚新科带来哪些影响?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典型,亚新科经受得起股东屡次变更的风浪吗?
6年之内两易其主
“贝恩投资(亚洲)有关人员近期正走访亚新科各子公司,熟悉业务情况。”亚新科公共及政府事务副总裁黄坚说。
追本溯源,亚新科是一家从金融资本中诞生的零部件企业。1994年,其创始人杰克•潘考夫斯基怀揣美国华尔街1.58亿美元金融资本,来到中国建立起亚新科。当时,它的名字是“亚洲战略投资公司”。尔后,通过不断参股,收购了有较好基础但运营困难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亚新科规模迅速扩大。时至今日,亚新科已发展为中国规模较大的外资零部件制造集团,年销售额5亿多美元。它在中国拥有11家制造企业和52家销售办事机构,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分别设有一家销售分公司。
“也许是天生的资本属性决定了亚新科的命运。”黄坚说。他所指的是亚新科在6年时间内两度易主。2004年3月,亚新科庆祝10岁生日,“亚洲战略投资公司”更名为“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正式从投资公司向实业公司转型。当时,来自美国克利夫兰的投资公司Key Principal Partners(KPP)向亚新科投资1亿美元,成为其大股东。6年后的9月30日,贝恩投资(亚洲)及其共同投资者宣布以1.5亿美元价格收购亚新科集团及其在中国拥有的11家独资和合资公司业务。
新东家发展思路求稳
尽管公司业绩始终维持在不错的状态,亚新科还是难免屡遭抛售。按照亚新科的官方说法,KPP出售所持亚新科股份,是因为投资周期已到。KPP主要合伙人李路威说,KPP对亚新科的发展感到骄傲。这并不是一句客套话。从2005年至今,亚新科销售收入增长140%,收益增长三倍多。这种收益水平基本可以令投资者感到满意,也为它引来新投资者。
亚新科新股东贝恩投资(亚洲)是一家私募基金投资公司。它在中国最为人熟知的举动是斥资15.9亿元入股国美电器。据黄坚介绍,收购亚新科之前,贝恩投资(亚洲)也曾零零散散收购过一些汽车零部件企业,但始终不成规模。
从管理团队经验来看,贝恩投资与汽车行业差距甚远。贝恩投资(亚洲)董事总经理、亚新科董事长竺稼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投资人。他曾获得康奈尔大学法律学院法学博士学位,对涉及跨境并购和国际融资交易有着丰富经验。2006年加盟贝恩之前,竺稼曾任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及中国业务首席执行官。
作为一名投资高手,竺稼出手购入亚新科,也说明了这家企业的发展潜力。以他为首的贝恩投资管理团队认为,亚新科注重研发、推广先进的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和新能源产品,这一思路值得认可。“为了有效开发新产品,我们将采用自主研发和对外合作两种方式。”黄坚说。
外行主政 挑战不少
本身没有汽车行业从业经验,竺稼找来了一位得力帮手———汪滨,担任亚新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汪滨曾在亚新科工作8年,2005年离任前担任亚新科天纬燃油喷射系统总经理。他先后供职于通用电气(中国)和康明斯(中国)等国际知名企业,行业经验非常丰富。汪滨也是亚新科首次启用非海归人士担任首席执行官。
即便如此,贝恩投资还是面临很多挑战,其中最大的难题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如何延续亚新科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策略的一致性,避免因股东变动带来人才队伍动荡,这些都是贝恩投资需要考虑的。
“在我们看来,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并不存在太大困难,亚新科天生就需要处理好二者关系。”黄坚告诉记者,“在汽车零部件行业,金融资本要追求收益最大化,必须支持企业进行新品研发、销售推广,同时开展成本控制。这些正是每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必做的功课。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双赢是有可能实现的。何况,贝恩投资(亚洲)管理团队中有99%是中国人,这次我们更有信心。”
亚新科亮相第66届湖南汽车零部件展
相关评论:
运营亚新科考验贝恩智慧
当贝恩投资(亚洲)决定以1.5亿美元价格收购亚新科时,它看到的是这家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的确,在商用车领域,亚新科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但如何引领亚新科更好地发展,非常考验贝恩管理层的智慧。
以下几方面问题需要贝恩管理层多多思考。一是如何避免因股东屡次变更造成亚新科技术团队人才流失。二是怎样保持亚新科产品、研发策略的延续性。三是如何让亚新科取得更高的业务增长。与中国新车销量这几年的快速增长相比,亚新科的业务发展速度并不算快。要让亚新科超越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发展速度,贝恩投资(亚洲)这个外行需要对汽车零部件产业有充分的认识。
如今来看,亚新科的案例是一个典型,它的运营模式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普遍现象。伴随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外行投资零部件领域的案例将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进入零部件行业,可能成为一种趋势。外行领导内行,要走对路,并不容易。这也给汽车零部件行业提出新的难题,即如何保证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顺利融合,尽快适应新的投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