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访德尔福亚太区总裁艾博彬
作者: 未名 来源: 网友推荐 日期: 2011年12月19日

12月8日,德尔福在苏州举办年终媒体沟通会。会上,德尔福亚太区总裁艾博彬回顾了公司今年全球及在华的主要举措,并就德尔福最近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大事件和明年规划接受了媒体专访。

问:在刚才的开场演讲中,您提到德尔福在中国市场已连续多年以平均高出市场水平10%的速度增长,您认为这成功背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艾博彬:如各位所知,今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增速放缓,但是,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增长预计在16%-18%左右,我觉得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可归功于:第一,德尔福进入中国市场后,秉承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承诺,多年以来不断投资扩大在本地市场的实力,建立了非常好的基础。第二,我们是技术领导者,在中国有2300多名工程师在本地市场进行研发。对德尔福来说,中国绝不仅是德尔福的制造基地,更是德尔福的技术研发基地。

第三、我们是市场领导者,德尔福的大部分产品在市场中占领先地位,公司75%的营业收入来自在市场中占第一、第二市场份额的产品。第四,德尔福在中国市场有非常清晰一贯的战略,那就是我们要向中国市场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我们的产品非常契合市场的发展趋势,让汽车向安全、绿色、连通方面发展。这也符合政府推动的发展方向和消费者的需求。总体而言,德尔福在中国有合理布局,抓住了市场增长点,随着德尔福产品在汽车内的含量增加,我们的营运收入也得到了显著增长。

问:作为以技术见长的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尔福也非常注重研发的本土化,您甚至明确表示中国已是公司的技术研发基地,德尔福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和成效如何呢?

艾博彬: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在中国市场继续对技术研发进行投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德尔福在研发方面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取得丰硕成果,包括来自中国的成果。美国《汽车新闻》的“汽车供应商杰出贡献奖(PACE)”是全球汽车业的奥斯卡奖,德尔福技术连续多年获得大奖。目前正在评比将于明年初公布的获奖技术,有四项德尔福技术入围最后评比阶段,其中包括由德尔福亚太区技术团队主导研发的汽车线束疲劳寿命模拟预测技术,这也是第一次由亚太地区研发人员主导开发的技术入围PACE大奖,充分体现了德尔福亚太区雄厚的研发实力。

今年,德尔福继续扩大中国研发团队,又有6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德尔福中国团队。德尔福在中国的研发成果获得了70多项专利。我们还扩展了在上海嘉定国际汽车城的认证中心,德尔福中国研发团队开发的智能语音三维立体导航系统成功在上海通用新一代GL8商务车上得到应用;德尔福中国团队还成功与长城汽车合作开发其第一辆出口欧洲的柴油皮卡的发动机管理系统。这些都是我们今年在中国市场上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成果。

问:今年11月17日,德尔福在纽约证交所正式上市,对德尔福的未来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艾博彬:对我个人来讲,这是一个非常激动的时刻。6年前德尔福开始进行破产保护重组后,成为一家私营公司。6年后,脱胎换骨的德尔福成为一家富有竞争力的公司,重新回到证券市场。

经过重组,我们已经解决了曾经困扰我们的养老金问题、高成本问题、产品结构问题等,成功转型成为一家具有竞争力的公司。新的德尔福拥有合理的全球布局,拥有切合市场需求的、符合发展趋势的增强汽车安全、绿色、连通的产品和技术,有能力充分把握规模优势以及汽车市场增长的机遇,全球化的布局使我们能够利用低成本优势,为客户提供切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技术。另外,德尔福的财务状况非常健康,有能力对有增长潜力的市场机会进行投资。

问:德尔福上市后,投资方向和地区的侧重是否会有所调整?德尔福近期在华还有何投资规划?

艾博彬:证券市场看一家公司的价值,除了看它目前的表现之外,还要看它将来的潜在价值在哪里。德尔福目前33%的业务来自从中国、俄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这也是证券市场对德尔福比较看好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的投资也是侧重于更具增长潜力的市场。目前我们亚太业务占全球业务的16%左右,我们的计划是亚太区的业务增长到占公司总业务量的30%。德尔福的业务量增长和订单增长也反应这个发展方向。

今年,德尔福中国继续秉承了在中国的一贯策略,继续加大对本地市场的投入,继续增强本地生产能力。德尔福在北京的动力总成系统生产研发基地扩容项目已正式开工,在安亭的新的线束生产基地也于12月7日正式启用。明年我们还将会有4家新工厂开工。中国仍将是德尔福全球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