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迎接6年后的自动驾驶时代
作者: 胡轶坤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日期: 2014年11月08日

2020年的某一天,你坐在驾驶席上,手未握方向盘,脚未踩踏板,爱车选择了一条畅通的路线,时而加速,时而减速,突然急刹车躲避行人……路上很多“懒人”“开”着能自动行驶的汽车,与不想放弃驾乘乐趣的人,一起组成了混搭的道路交响曲。
 
是的,这是仅仅6年以后的场景!
 
在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第12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上,雷诺-日产联盟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欧洲汽车工业协会会长卡洛斯·戈恩说,自动驾驶时代很快会到来,2020年很多汽车公司都会生产采用自动驾驶技术的产品,“届时你可以选择自己驾驶或自动驾驶,这个技术带来更多自主权、选择权,我对此非常有信心。”他说,“不过,无人驾驶还很遥远。无人驾驶是指司机不在车里。”戈恩特别强调,不能将自动驾驶与无人驾驶混为一谈。
 

\
第十二届中国汽车产业高峰论坛现场
 
车企:自动驾驶技术层面没问题
自动驾驶技术有什么好处?简单说,就是防碰撞,与车载娱乐系统相比,这种车联网技术更有社会意义。
 
其实,很多车主已经享受到自动驾驶技术,定速巡航就是自动驾驶的初级阶段。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公司总裁钱惠康说,未来几年通用会推出超级巡航,全新的凯迪拉克能够在高速上完全自动驾驶,为此给凯迪拉克CTS配了大量的传感器,以防止碰撞。
 
以关注安全著称的沃尔沃汽车,四五年前就应用了城市安全系统和行人安全系统,通俗地说就是防追尾,适合拥堵路况。全新XC60上有半自动驾驶功能,在时速50公里时,能跟着前车转弯,2017年沃尔沃还会在瑞典公路上投放100辆自动驾驶车示范运行。“很快会有革命性的改变。”沃尔沃汽车集团中国区研发副总裁沈峰说。
 
即便汽车企业已经做好自动驾驶的技术准备,钱惠康和沈峰也都表示,依然希望人们能够享受到驾驶乐趣。
 
一般认为车联网技术的终极目标是无人驾驶,但戈恩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可行性表示怀疑,他说:“如果司机不在车里,驾驶这个汽车有什么作用?技术虽然前沿,但缺乏可行性,汽车制造商未必会接受。”
 
政府:得为智能移动做顶层设计
车联网技术将帮助我们实现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但智能移动不是仅靠汽车企业努力就能实现的,他们只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参与者,戈恩说:“政府要采取措施使汽车能在智能基础设施配套的环境中行驶。”车联网技术使汽车不再是孤岛,也就必须要从城市、交通的视野来看待汽车产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交通专业研究所所长殷广涛现在的工作内容与从前有了很大不同,从研究公交车到琢磨为私家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再到偏重轨道交通,而现在发现交通不仅是交通的问题,还要考虑拥堵、环境污染该怎么解决。他说,现在做城市交通规划,主要关注三大因素:出行时间、出行距离、交通方式由谁来承载。
 
嘉定区是上海的汽车城,其区委副书记、区长杲云认为,要解决汽车带来的社会问题,得做好顶层设计,依靠技术和管理实现城市、交通、环保、产业的协调发展,把目光集中到智能交通、新能源、车联网等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上来。嘉定已经在区级层面进行了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比如,你若要给新能源车充电,用手机APP就能找到区里的公共充电桩。同时,嘉定的主干道上还建立了交通引导系统,公共汽车和站点上有智能化显示和引导,能让乘客及时了解到公交车运行状态。杲云说,这些措施至少使汽车通行效率提高了20%。
 
欧盟委员会企业与工业总司副总司长Antti Peltomaki介绍,欧洲汽车企业研发了自己的车联网及自动驾驶系统,政府部门会谋求看这些系统能否与已有的公共设施匹配。“常常是政府迫使企业跟他们走,不管是不是自动驾驶,首先要考虑的是基础设施,然后是与基础设施的通讯问题及可靠性问题。”他说,“我觉得这是企业首先要做的,在欧洲,政府总是在考虑要不要介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则再次强调,在交通问题上政府应该有筹划、有安排,多一些正向的规划和引导,少一些负面的限制。
 
每个人:文明出行才能开启智能交通
如果政府和车企各自尽力,智能交通就指日可待了吗?令人深思的是,很多与会嘉宾都认为,如果不是每个交通参与者都做到文明出行,新型的出行方式离我们就还很远。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锡高担心,在出行都很守规矩的德国,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容易实现,但在中国自动驾驶的汽车碰到了一个不按规矩走的路人可以避让,若碰到了一堆人,怎么办?“除了严格法规外,还要提高文明出行意识,要有更多公共资源支撑教育文明出行。”他说。
 
因此,董扬认为新型出行方式来得没有那么快。有人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可以使车祸减少90%,车祸死亡率减少99%,交通效率提高40%,燃油节约25%,但董扬质疑说,如果有70%的车自动驾驶,而30%不是,这个效果就体现不出来。“如果有人发现那个车不会撞你,肯定就会有人乱开车,交通很快会拥堵,所以交通出行方式不会那么快改变。但从生产和技术上我们要做好准备。”他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jack)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