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电动车推广还需迈过消费者的心理障碍
作者: 周应军 来源: 汽车制动网 日期: 2016年05月17日

4月26日,北京车展期间,采埃孚(ZF)在京举办了媒体见面会。据悉,这是采埃孚收购天合(TRW)后,首次在国内正式举办新闻发布会。会上,首先由采埃孚集团亚太区总裁万如意(Rudi von Meister)介绍了采埃孚在亚太区市场的业务情况、最新举措及未来战略(可参阅“收购天合后,采埃孚步入全新的发展征程”一文)。同时,他还向媒体记者传递了集团新成立的第六大事业部——电驱动事业部的背景及概况(可参阅“采埃孚集团成立电驱动事业部”一文)。
 

\
采埃孚集团亚太区总裁万如意(Rudi von Meister)说,“采埃孚一直关注安全,节能和自动驾驶三大趋势。这些大趋势,驱动着我们产品技术的发展。”
 
\
↑采埃孚股份公司电动技术事业部执行副总裁Jörg Grotendorst
 
随后,这位刚刚于今年1月成立的崭新事业部的负责人,采埃孚股份公司电动技术事业部执行副总裁Jörg Grotendorst开始了自己的演讲。Grotendorst重点分享了采埃孚在电动技术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布局。同时,他认为,推广电动车除了要克服技术上的难题外,也不能忽视消费者心理障碍的排除。
 
演讲中,Grotendorst以玩笑互动的方式开场。他问现场的记者有没有人是开/坐电动车来现场的?当得到全场否定的回复后,他问道,“为什么很多人都不相信电动技术呢?我们面临的障碍究竟有哪些呢?我们目前讨论的往往集中在里程焦虑,成本等技术问题上。事实上,不止在物理实体上,人们的意识和思维上也存在障碍。”
 
首先,关于充电时间、续驶里程等动力电池常被质疑的问题,他认为,电池技术已经在不断进步,问题也是越来越小,更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对里程的焦虑。他以智能手机为例说,现在备用电池在手机上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通过随手充电,慢慢克服了“电不够用”的焦虑。据他所知,中国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有要求,到2020年时新建的停车场中,10%的停车位会配备充电桩,届时随时随地充电不会是太大的难题。换言之,即便是在未来的电动车时代,也未必是所有人都集中在夜间充电,或者以快充模式为主。
 
Grotendorst说,“假设我们想去快速充电,我们希望很快地充到500公里这个里程的电,按照百公里的耗电量是20千瓦计算,这也就意味着500公里需要100千瓦,想要在一小时内充够这么多度电,也就是100度,是0.1兆瓦。如果我要想在5分钟内就完成,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需要1.2兆瓦,这就相当于德国标准家庭83户的功率总和。这样一个高功率的资源,是不可能在我们的大城市里面每隔两公里就装一个的,比如上海或者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因为他的功率实在是太高了。”
 
其次,在成本方面,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认为,电动车的成本要比传统的汽车高。据悉,去年中国电动车等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比较快。为什么呢?算上政府补贴,以及部分限购城市的车牌赠送,电动车对消费者而言在价格上已经不再是高高在上了。未来,随着电动车量产规模的增大,成本自然还会有很大的下降。另外,通过一些技术上革新或整合,电动车的配套成本也会由此降低。
 
“我们在变速箱、差速器等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而将电机、功率电子、变速箱、差速器整合到一起形成电驱产品对采埃孚来说并非难事。此外,我们在系统集成方面的优势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难以匹及的。毕竟在我们的竞争对手中鲜有掌握从转向、传动、悬挂,到制动全方位的专有知识的零部件供应商。我们的另一款将电驱技术与车桥整合在一起的产品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Grotendorst说,“通过这种系统整合和设计优化,势必可降低整车制造商的投入和成本。如果再算上比传统内燃机汽车低的使用成本,电动车的综合使用成本未必就高。”
 
\
采埃孚电驱动轴系统
 
毫无疑问,就当下而言,加油肯定比充电方便的多。不过,在未来电动车时代也许情形会大不相同。加油,你必须到加油站才可以。但是,给电动车充电,除了专业充电站外,还可以在家中、公司停车场、超市/商场,亦或高速公路休息站,任何地方都能方便地充上一会或充满,车主就再也不会为里程焦虑。Grotendorst补充道,加上现在可预见的无线充电技术,届时甚至都不用动手(插拔接头)就能自动充电,是不是比加油更方便呢?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jack)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