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2017法兰克福车展:安道拓推出最新概念座椅
作者: 未名 来源: 八秒跑车网 日期: 2017年09月15日

安道拓推出AI18,以展现汽车座椅的未来
愿景2030:面向自动化城市车辆的灵活内饰
 
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座椅供应商,安道拓(纽交所代码:ADNT)在今年的法兰克福国际车展(IAA)上,推出最新的 AI18 概念座椅,为世人展现多种全新的出行模式。AI18 诠释了安道拓对于2030年以及未来出行方式的愿景,和这一愿景对消费者所带来的影响。
 
“我们相信,一旦自动驾驶汽车进入市场,人们的生活品质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安道拓全球创新副总裁 Richard Chung 表示,“驾驶员们也将成为乘客,可以在从一地到另一地的驾车过程中,获得更多宝贵时间,做其它更有意义的事情。安道拓先进的座椅技术还将确保驾乘者们能够更加安全、轻松地抵达目的地。”
 
随机应变,适应各种使用场景
在 AI18 中,安道拓针对未来自动驾驶汽车,设计了五大使用场景,并制定了不同的座椅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为乘客提供了合适的座椅配置、空间和功能特征,确保乘客在每种场景中都能拥有高效、舒适、安全的出行体验。
 

\
 
休闲模式:针对一名或两名乘客所设计,可充分放松,并提供最佳的舒适性。前排座椅配备了安道拓的专利技术 -- 人体支点技术,可令座椅充分躺倒。即便座椅倾斜角度超出正常范围,也能为乘客提供良好的支撑性能。关键部件(如:安全头枕、集成式自适应扶手和专用脚托)可随身体实现同步移动。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安全,前排座椅安全带被整合进座椅本身,而非搭载在汽车 B 柱上。座椅安全带的设计也经过改良,可驾驭多种载荷和移动方式,从而满足自动驾驶汽车中各种新型座椅位置的安全要求。
 
交流模式:将汽车变成一个移动会晤空间。前排乘客可旋转180度,从而使驾驶员和乘客得以面对面交流。为了实现这一功能,安道拓正在为这种座椅平台开发一种新型的运动学方案。即便乘客落座了,座椅也能旋转运动,这样的技术在业界当属首创。为保障乘客安全,只有在汽车静止或低速行驶时,座椅才能切换成交流模式。驾驶员可通过搭载在座椅上的一块智能控制面板,操控所有座椅功能和汽车内的其它功能。因此,在自动驾驶汽车中,无论驾驶员如何移动,位于车内的哪个位置,座椅都可谓是全车的“指挥中心”。
 
载货模式:后排座垫可收入后备箱,令前排座椅后方的空间得到充分利用。便于在前排座椅后方开辟储物空间,轻松放置大尺寸的箱子和包袋。
 
婴孩模式:主要解决父母携带婴儿和幼童出行的需求。在这种模式下,前排乘客座椅向后旋转180度,一个后排座椅向前移动,以便父母和孩子进行互动。集成式儿童座椅安全固定装置(ISOFIX)的约束系统能够牢牢地将儿童座椅安装在汽车内。
 
家庭模式:是会谈式汽车内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模式。当座椅面朝行驶方向,并将后排座垫展开时,可容纳四名乘客。前后排座椅均配置了全新的轻型安全头枕,乘坐舒适度无与伦比。同时,与市场同类头枕相比,重量减轻了大约20%。
 
应用智能技术,提升安全性、舒适性和操作简易性
安道拓的 AI18 提供了大量的智能座椅解决方案。座椅设置偏好可存入 APP 中,一旦进入车内即可自动恢复。集成在驾驶员座椅中的智能面板支持手势控制,令使用更直观、更简易。
 
AI18 座椅不但舒适,还配备了智能座椅传感器,可随着乘客身体动作作出智能反应,并通过监测身体位置和压力点,在各种情形下优化乘坐舒适性。此外,座椅集成了健康监测功能,用以测量乘客的呼吸和心跳率,在确保乘员舒适就座的同时,还对乘客健康进行智能管理,提供宝贵的反馈信息。
 
“未来,出行共享将成为主流趋势,我们的生活节奏也将变得越来越快,以致休息放松变得难能可贵。因此,作为‘点播式服务’,我们的座椅将可为乘客提供诸如身体按摩和座椅表面加热或制冷等一系列可选式舒适性功能。”Chung 介绍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座椅创新,令乘客能够高效利用在车里的每一分钟,在繁忙的一天中体现这段行程的最大价值。”
 
安道拓的 AI18 推出了20多项创新功能和技术,以适应未来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实现紧凑、轻量化的设计,满足城市及电动汽车的出行要求。
 
Chung 还介绍道:“我们根据模块化思路,选取出 AI18 的这些创新技术,可实现单独装配。由此可帮助汽车制造商们将这些产品纳入适宜城市使用的各种车型中,包括微型车、小型货车和面包车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jack)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