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科思创:以革新材料开启汽车外饰新世界
作者: 未名 来源: 汽车制动网 日期: 2017年09月29日

现代消费催生未来汽车概念
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令这一曾经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代步工具,转身变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彰显个人品味的新标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节能减排、效果优异、寿命更长且“颜值”更高的汽车。因此,轻质汽车、电动汽车、甚至无人车,都在顺应市场的潮流逐步涌现。
 
汽车生产商也嗅到了市场趋势变化中所蕴含的创新机遇。满足消费者诉求的汽车正获得更高的销售成果与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形象的同时,兼顾消费者诉求并提升用户体验,成为了众多汽车生产商所追求的目标。汽车生产商也开始从关注动力、操控、安全等高科技之后,将目光聚焦到一个日常极易被忽视的层面——汽车材料。在当今世界节能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态势下,更轻、更强、更省、更人性化的汽车已经走出实验室,进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在全球最大国际塑料及橡胶展K展上,科思创就为我们展示了全新汽车概念:创新的聚碳酸酯材料不仅让汽车更轻更节能,还能让设计师的全景环绕式车窗和无缝前端设计成为现实。表面硬化处理技术工艺的使用,更加保障了聚碳酸酯材料的使用寿命。可以说,这是完美解决消费者需求的一个大胆且成功的创举,也为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
 

\
 
汽车外饰中的新工艺与新材料
塑料或新型复合材料已经被众多汽车制造商使用在汽车内饰设计上,汽车内饰的功能设计与应用也因此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科思创所展现的新概念车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不管是在外观,内饰,照明还是车身,均选用了聚碳酸酯材料。比如汽车外部的扰流板,模本兰®UT235M就能完美满足高耐热性,优异的流动性的材料需求,且能保证低成本、高产出的比例。在汽车照明和车身制作上,聚碳酸酯材料则满足了高透明度,轻巧等需求,有效降低了汽车重量和能耗,同时还能让设计师自由且多元地发挥设计想象。
 
但汽车制造商并不满足于此,目前,他们又开始寻求在汽车外饰上的突破,希望带来更精妙的发展。汽车外饰零件是汽车零部件中应用塑料材料最多的零件系统,主要包括保险杠、后视镜、灯、门把手、进气格栅、天窗等。其中ABC柱则在外饰设计美学上起着关键作用。作为富有创新精神的世界领先的高科技聚合物生产商,科思创在汽车外饰上也同样进行了深入的设计和开发。其最突出的部分就在于对保护驾驶员安全的ABC柱材料和生产工艺上所进行的革新。
 
ABC柱是驾乘使用中最频繁被接触到的外饰零件之一。因为位于乘车人的视线中心,所以它的性能及美观程度往往会有非常苛刻的要求。此前一直使用金属贴膜和PMMA材料。虽然,具备了较好的轻质、自由设计的性能,但是在高光泽性、耐腐蚀、耐刮擦以及装配工艺设计上,失去了比较优势。为了提高ABC柱的性能,科思创通过模克隆®AX2677和表面硬化处理技术的使用,赋予ABC柱更好的光泽度、更强力的韧性以及高耐候性,使其能够承受紫外光/阳光的长时间曝晒。模克隆®AX2677结合表面硬化处理的方案在开发之初还经历了多次洗车测试,不仅证明具备原有材料方案所不能满足的耐刮擦性能, 而且验证了聚碳酸脂和涂层之间的优异粘结力。除此之外,抗高温衰老、组件空间的稳定性和抗冲击性,也都是这一首创材料最值得圈点的优质属性。
 
开放量产让概念车不再遥不可及
在科思创的新概念车市场化之前,更希望将每一个细节的创新率先通过成熟的车型惠及到消费者。因此,科思创作为材料供应商,同时也是技术和经验指导者,与宁波敏实集团达成合作,建立了亚太地区第一条聚碳酸酯B/C柱生产线。其2015年8月建成的生产线,年产量已经达到几十万件。在2016年建成的另外一条生产线,也将朝着更高的年产量努力,以满足市场对高性能材料的需求。
 
合作生产出的ABC柱零部件,首次被成功批量应用于量产的车型当中,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迈锐宝,新君悦和昂科威等。更加绚丽的外观设计和让人安心的质量保障,使得应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的汽车在市场上大放异彩,做到了口碑与销量的双丰收。
 
从汽车后挡板,车灯,到汽车外饰中不可忽视的ABC柱,我们都看到了科思创对创新的追求和对细节的认真和执着。创新材料量产和工艺的引进应用,为科思创未来推广更多的创新产品打下了基础,让新概念车不再成为遥不可及的神话。科思创致力于通过创新与多方合作,将最优质、最具设计感的方案提供给汽车生产商,协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市场需求,谋求共同发展,携手“开创精彩世界”。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jack)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