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远景科技集团在京举办电动方程式之夜
作者: 未名 来源: 八秒跑车网 日期: 2019年10月23日

◆算法驱动下,远景维珍车队创造历史最佳成绩
◆智能化汽车将成为数字能源网络的终端,加速数字化能源革命的进程
◆电动方程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电动车市场的产品逻辑
◆远景科技集团发布新机器战略,提出“新机器就是网络定义的机器”
 
10月22日,距离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第六赛季首站开战一个月之际,“新机器 • 远景维珍电动方程式之夜”在北京举行。在著名赛车运动评述员尹路主持下,远景科技集团创始人兼CEO张雷、远景维珍车队主席Franz Jung、远景维珍车队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Sylvain Filippi以及《建约车评》CEO兼主编余建约为在场百余位媒体及嘉宾带来了一场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的洞察分享与观点碰撞。在此之前,远景科技集团在当天下午举办了“新机器 • 2019远景技术创新日”,发布新机器战略,提出“新机器就是网络定义的机器”。
 

\
远景科技集团创始人兼CEO张雷提出网络智能定义新机器
 
远景科技集团创始人兼CEO张雷在“远景维珍电动方程式之夜”表示:“未来‘新机器’将以网络智能为核心,以可持续为目标,通过机器网络操作系统,形成协同与进化的‘机器网络’,释放机器红利。”
 
2018年初,远景科技集团正式宣布加入电动方程式赛事,成为远景维珍车队的拥有者。在随即参加的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锦标赛第五赛季中,车队力压众多传统汽车厂商车队,取得有史以来最佳成绩--三个分站冠军、六次登上领奖台、车队年度第三,并且成为唯一一支两位车手都收获分站冠军的车队。在备受瞩目的电动方程式赛场上,远景维珍赛车可谓是一台战功赫赫的新机器。
 
电动方程式依赖于算法的演变。远景维珍车队迅速洞察这一本质,并持续优化人工智能及算法,在比赛中快速完成分析数据并做出正确决定。同时,算法也是远景科技集团的核心优势。在能源数字化中,远景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算法优先。从智能风机到远景AESC动力电池、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电动方程式比赛,都是通过智能化算法来提升效率及赢得胜利。
 
以电池为例,在远景的体系下,新电池不再是碎片化能源系统中的挑战者,而是具备场景辨识能力、实现能量在不同网络层间协同的赋能者。动力电池以外,汽车也在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意味着未来的汽车各个部件之间将高效协同,智能化汽车将成为数字能源网络的终端,加速数字化能源革命的进程。同时,电动方程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电动车市场的产品逻辑,电池和整车智能化程度的占比会越来越高。
 
未来“新机器”将以网络智能为核心,从电动方程式到动力电池技术,从制造绿色电能,到控制、储存电能,通过智能物联操作系统EnOS™,形成协同与进化的“机器网络”,释放机器红利。能源的完全数字化、算法的大幅度优化、算力的跨越式提升,让能源智能化成为可能,远景将持续致力于此,为人类社会补上数字化生活版图的最后一块拼图。
 
“远景维珍电动方程式之夜”嘉宾观点:
 
\
远景维珍车队主席Franz Jung发表开场演讲
 
远景维珍车队主席Franz Jung:电动方程式不仅仅是一个营销平台,它更是展示远景智能技术、传动技术、数字仿真模拟技术的测试场,并提升反哺远景整个系统化的技术和输出,当然也能够助推电动车的技术发展。
 
\
远景维珍车队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Sylvain Filippi
 
远景维珍车队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技术官Sylvain Filippi:在电动方程式比赛中,决胜关键在于软件和数据。远景维珍车队持续优化AI和算法,在比赛中快速完成分析数据、洞察数据并做出正确决定。
 
\
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转播解说顾问尹路担任活动主持人
 
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转播解说顾问尹路:电动方程式锦标赛区别于传统汽车运动在于:它是真正具备互联意义的汽车运动,也给予受众真正参与的机会,并能推动汽车以外的绿色能源产业迅速发展。
 
\
《建约车评》CEO兼主编余建约分享行业洞察
 
《建约车评》CEO兼主编余建约:电动方程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电动车市场的产品逻辑,电池和整车智能化程度的占比会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智能化汽车将成为数字能源网络的终端,加速数字化能源革命的进程。
 
\
远景科技集团举办 “新机器 • 远景维珍电动方程式之夜”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sara)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