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毫末智行AI DAY:城市NOH系统正式发布
作者: 陈灿 来源: 汽车之家 日期: 2022年4月19日

4月19日,毫末智行HAOMO AI DAY于北京正式举办,据悉,毫末智行AI DAY品牌日系列活动始于2021年,每季度都会召开,用于展示该企业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发展动向。在本次活动中,该企业发布了旗下重磅产品——小魔驼2.0,并分享了对自动驾驶行业的趋势研判。
 

\
 
\
 
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乘用车高级别智能驾驶的渗透率已经超过20%,智能驾驶相关功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看重,并列为买车时的必选项,这也基本确立了乘用车领域是智能驾驶最佳落地场景的市场地位。而据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表示,2022年智能辅助驾驶/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已经正式进入下半场,毫末智行将正式打响如下三大战役,分别是:辅助驾驶城市场景之战,数据智能技术之战以及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规模之战。
 
在辅助驾驶城市场景中,2021年11月,毫末智行旗下的NOH系统便已在魏牌摩卡上实现了批量化搭载,而该车型也成为全球首款具备领航智能驾驶功能的燃油车型。截至2022年4月,搭载毫末智行智驾系统车型的用户行驶总里程已经突破了700万公里。而随着坦克500的顺利交付,搭载毫末NOH系统的量产车型已达到6款,毫末智行也向着“3年搭载100万辆车”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
 
在此次HAOMO AI DAY上,毫末智行发布了搭载HPilot3.0的“毫末城市NOH”,与此前偏向高速场景的NOH系统不同,毫末城市NOH属于重感知的城市辅助驾驶方案,能够根据导航提供的行驶路线,在城市环境中实现自动变道超车、红绿灯识别与控车、复杂路口通行、无保护左右转等主要功能,同时也可以应对车辆近距离切入、车辆阻塞占道、交叉路口、环岛、隧道、立交桥等复杂的城市交通场景。在硬件层面上,系统配备了一颗AI能力360T、高速缓存144M、CPU计算能力达到200K+ DMIPS的超高算力芯片;同时还配套2个激光雷达、12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
 
据张凯介绍,搭载该系统的乘用车路口通过率超过70%、变道成功率超过90%、交通流处理能力高达4级。目前该系统已在北京、保定等城市进行了场景打磨。而搭载毫末城市NOH系统的车辆也会在近期正式量产落地。未来,毫末城市NOH功能落地的城市将超过100个,全面覆盖国内所有的一二线城市。
 
\
 
该企业同步发布了面向乘用车驾驶领域的“6P开放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下,毫末将提供从全栈解决方案到源代码之间的6个产品层面的合作方式,而张凯也强调,毫末坚定与车企间的共创模式,而非供应模式。
 
在数据智能技术领域,去年第四季度,毫末智行曾发布了自动驾驶数据智能体系MANA,中文名唤作雪湖。这一名称,出自于《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主人公罗辑在星空、雪山、森林、草地和湖畔之间徜徉思考,直到有一天在湖中寻找到了破解“三体危机”、拯救地球的方法。毫末智行希望通过MANA定义和使用数据智能,并借助长城汽车这一庞大的量产平台,对车辆所产生的数亿自动驾驶里程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以支持更大规模的应用。目前,该系统已成为毫末旗下所有产品不断演进的核心动力。
 
截至日前,MANA已完成超过19万小时的学习时长,其虚拟驾龄已相当于人类司机2万年的驾龄,属于当之无愧的“老司机”,其数据智能体系所积累的数据也让毫末的系统感知变得更为准确,认知决策更偏向于人类实际。
 
\
 
而在末端物流领域,毫末智行于今年进一步升级了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的生产基地,使其生产车间面积达到1万平米,年产量达到1万台。在活动现场,毫末智行发布了第二代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小魔驼2.0。相比于上一代产品,小魔驼2.0在履约场景,配置等方面进行了升级。在履约场景方面,小魔驼2.0可为商超、物流行业的客户提供可商用的末端配送解决方案。
 
在配置方面,该产品搭载了车规级感知套件,ICU3.0大算力计算平台,可定制容积达到600L的货箱;支持快速换电功能,单次换电可实现100km真实续航里程。在智能驾驶方面,小魔驼2.0覆盖城市开放道路中低速全路况,针对混行、拥堵等复杂交通场景进行性能调优。
 
在价格方面,小魔驼2.0价格为12.88万元,据张凯介绍,这款产品是业内首款面向商用市场的10万元级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预计将于5月份相继投入市场。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Jack)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综合搜索

关 键 字:
(支持","或" "关键字进行检索)
搜索类型:
搜索范围: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