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发布了2005年世界汽车零部件行业100强排名的相关消息。在100强企业中,排在前四名的分别是德国博世、日本电装、美国德尔福以及加拿大麦格那。在100强企业中,没有一家中国零部件企业。
中国零部件企业与世界“世界100强”的差距在哪里?中国的零部件企业距离“世界100强”还有多远?
据了解,“世界100强”的评选依据是各个企业2005年的销售额。德国博世、日本电装、美国德尔福以及加拿大麦格那在在2005年的销售额分别为263亿欧元、214亿欧元、200.2亿欧元和183.4亿欧元。
中国也有100强零部件企业排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200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100强中的前三位是万向集团、潍坊柴油机厂和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万向集团在2005年的销售收入为252.15亿元,仅为德国博世的1/10。
除了单个企业销售额偏低以外,中国100强零部件企业的总销售额与世界100强的差距更大。2005年,世界100强零部件企业销售总额为4891.5亿欧元,而中国100强零部件企业的销售总额为2175.77亿元,不到世界100强的1/20。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中国100强零部件企业的总体赢利能力偏低,甚至还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
在这次世界100强排名中,美国有33家,日本有25家,德国有21家,法国有8家,瑞典有3家,意大利和英国均为两家。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名列前茅的企业都是汽车制造强国的企业。当前,虽然中国汽车年产量已经突破700万辆,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成为汽车工业强国。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记者:“国外每制造一辆汽车,其中有75%的零部件是从零部件厂家采购的,而中国仅为30%左右。在中国,整车企业不愿意从零部件企业购买零部件,使本来就缺乏资金的零部件企业缺乏整车企业的支持,导致零部件企业两极分化严重。”
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得到快速发展。2005年,国内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有4447家,完成销售收入3449亿元,比2004年增长4.5%。一批零部件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打开了市场,在整车配套体系中赢得一席之地。然而,国内零部件企业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在企业自主研发上也存在诸多困难。
“当前,国内零部件行业发展很不平衡,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资金不足,难以纳入整车厂的采购范围。”吉林大学教授郭英男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部件企业的赢利空间也不断被压缩。”
国内某发动机厂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国内零部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仍然被国外企业控制,虽然整车更新换代快,但核心部件的研发进展缓慢,从而制约了整车性能提升,差距不是用三年或者五年就能弥补的。
我国零部件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而且发达国家零部件企业在研发上的投资是整车研发的1.5倍,而我国尚不足1/3。
记者注意到,在2005年国内零部件行业100强中,不少企业都是发动机企业。然而,发动机企业也有难言之隐。部分发动机企业的新产品刚上市不久,还没来得及收回成本,新的环保办法就要实施,很多企业只能疲于应付。
有关专家强调,汽车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取决于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整个社会的统一协作有助于缩短差距。
相关链接
2000年以来,中国零部件工业产值在整个汽车工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现在已经达到35%。2004年,中国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共有4171家,全年共实现销售收入3300亿元,比2003年增长25.6%;汽车零部件出口额有56.3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73.2%。2005年,中国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达4447家,共计实现销售收入3449亿元,比2004年增长4.5%;汽车零部件出口额有85.3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51.5%。2006年前9个月,中国零部件工业总产值为3357.73亿元,其中出口值达84亿美元。据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3万亿元,其中OEM 产值为7300亿元,出口额为400亿美元。
虽然中国零部件行业发展很快,但是相关产品技术含量低,出口附加值低。当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问题依然是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以原材料消耗型产品为主、以售后市场为主、以个体寻找订单为主的出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