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博世集团(BOSCH)协办的“中国:构建更加安全的道路交通——道路安全国际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共有200余位来自政府部门、大学研究机构、汽车行业协会、汽车及零部件厂商等代表受邀参会。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公布了“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课题的研究报告,同期,政府、行业代表及专家共同探讨了如何通过采取政策、管理、宣传、教育、建设、质检及汽车技术等方面措施,来减少交通事故和伤亡率。
本次盛会的议程共分为:主旨演讲、道路安全战略与管理、汽车安全标准与法规、汽车安全技术及道路安全综合治理和对策5个单元,其中,主题演讲近20场。参与演讲的代表包括:发改委、科技部、公安部、交通部、卫生部、国家质监局等部门的政府官员,世界卫生组织、德国大使馆、日本国土交通省及澳大利亚乔治中心等机构的代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密歇根大学运输研究院及国际汽车联合会基金会的专家,以及来自博世和多个国内外汽车厂商(宝马、通用、丰田等)等企业的高管。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
据世界卫生组织伤害及暴力预防部官员马兹·贝林(Matts Belin)介绍,2004年,全球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并有2000万~5000万人在交通事故中受伤,车祸已经成为人类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交通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在大多数国家占到了GDP的1%~2%。
世界卫生组织另一份报告也显示:二十世纪以来,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过2000万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的人数还多。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推算,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道路交通事故所带来的损失还将进一步增长,到2020年车祸致人死伤的排名将居第3位,远远高于爱滋病、疟疾等传染性疾病。可见,道路交通事故严重危害社会民生。
与国际相比,中国的交通安全的形势不容乐观。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在开幕致辞中表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已连续10余年位居世界第一,交通事故成为中国各种事故中的“第一杀手”。据预测,如果不加控制,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数将在2015至2020年间达到高峰,届时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20万人,将给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和伦理负担。
其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在“中国道路安全的战略思考”的主旨演讲中,以大量翔实的数据分析了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冯飞说,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从国际对比上看,中国道路事故死亡要比发达国家严重得多。例如,从死亡人数上看,2004年中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107077人,分别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2.3倍、13.4倍和18.4倍。如果以万车死亡率对比,2004年我国的万辆机动车死亡率为9.93人,分别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的5.5倍、9.5倍和12.2倍。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激增而快速增长。2002年以后,随着对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视,尤其是公安执行部门加大检查和执行力度,道路交通事故和死亡人数开始有所减少,呈现出稳步下降的态势(见表1)。对此,冯飞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出现了一定的好转,但是,通过执法部门加强执法再进一步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潜力在减少,而其他的负面因素却在不断增强,因此,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表1. 我国近年道路交通事故人员伤亡统计
年份 | 伤亡人数 | 受伤人数 | 2006年 | 8.9455万 | 43.1139万 | 2005年 | 9.8738万 | 46.9911万 | 2004年 | 10.7077万 | 48.0864万 | 2003年 | 10.4372万 | 49.4174万 | 2002年 | 10.9381万 | 56.2074万 | 2001年 | 10.5930万 | 54.6485万 | 2000年 | 9.3853万 | 41.8721万 | 1995年 | 7.1494万 | 15.9308万 | 首先,国内机动车保有量正在快速增长。2005年我国机动车总保有量为13038万辆,其中,汽车4328万辆,摩托车7474万辆,农用车2133万辆。从增长态势来看,农用车的保有量未来基本保持稳定,预测表明2020年农用车保有量为2168万辆。摩托车保有量在2010年之前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以后增长速度将放缓,预计2020年摩托车的保有量为11950万辆。汽车保有量在2020年以前一直保持强劲增长,预测结果表明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4543万辆,2020年机动车总保有量将达到28661万辆,比2005年增长120%,无疑将大大增加事故风险的几率。
其次,公路客货运输量快速增长。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10年,全社会货运量将达到220亿吨,客运量将达到250亿人次,分别比2005年增长65%和48%;与此同时,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230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6.5万公里,分别比2005年增长19%和58%,这种增长将持续到2020年,甚至在某些年份加速,势必将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构成极大的压力。
此外,我国正在逐步迈入汽车社会,近几年主要是大中城市的汽车普及阶段,但是随着今后5~10年将是中小城市汽车普及的重要阶段,这些中小城市的道路及交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将使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形势更为严峻。
冯飞表示:由于我国汽车保有量和驾乘人口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即使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显著下降,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较难快速下降,因此,中国交通安全仍需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提高车辆安全技术切实可行
众所周知,道路交通是由人、车和道路三大要素构成的整体,交通安全既是社会、经济问题,也与汽车安全技术息息相关。以德国为例,从1970年至2006年,德国汽车数量从1700万辆增加到了5400万辆,增幅超过了3倍,但是,同期德国致命道路交通事故却从21332起降至5091起,减少了77%。那么,德国究竟是如何在提高交通安全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一方面,德国非常关注车辆安全技术的开发,以及积极推广主动和被动安全技术。例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和电子稳定程序ESP便是德国博世集团率先研发成功,并于今年新创了全球供应ABS和ESP各1.5亿套和2000万套的里程碑。
鉴于车辆安全技术在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中发挥的巨大作用,美国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在制定强制标准过程中,也开始增加了最新的主动安全技术。例如,NHTSA在进行广泛的研究后证明,如果在美国将ESP这种主动安全技术作为标准配置,能有效降低34%的轿车单车事故、71%的轿车翻车事故,而SUV的单车事故甚至能降低59%。换言之,如果标配ESP,每年在美国多达10300个生命能够得以拯救、25.2万起人员伤害能够得以避免。为此,去年NHTSA通过了在所有小型车上标配ESP,以大大提高美国道路安全的强制法规。具体地说,该强制法规内容包括:在美国所有总重量低于4.5吨的小型车上都将配置上述主动安全系统,此规定将在2009年到2012年的车型上逐步推行。
虽然,日本交通事故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减少的趋势,但是,日本国土交通省汽车交通局技术安全部部长松本和良也在演讲中表示:日本道路交通事故情况仍十分严峻。据悉,2006年,日本共发生90万起交通事故,导致110万人伤亡,其中,死亡6352名。同时,日本计划到2010年将死亡人数降低到5500人或以下,将人员伤亡数量降低到100万人或以下。为此,日本相关政府部门制订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三步并举的策略。其中,短期策略是对优先性技术给予鼓励,例如,补贴产品(约2300美元)50%的费用在重型卡车上推广使用可减轻碰撞损伤的制动器,以降低90%的致命性后部碰撞;中期策略是通过使用行车记录仪,收集数据、规范驾驶行为,更好地提高安全性;未来措施是通过通讯技术,提高事故后救援的效率。
简而言之,研发或引进先进的汽车安全技术,加以推广或强制执行,仍是发达国家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重要举措之一。
加强安全教育不容疏忽
据冯飞介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事故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行人、非机动车驾驶者(如,骑自行车人)受害比例大。由于我国正快速步入汽车社会,行人及非机动车驾驶者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乱闯红灯、抢行猛拐、骑车带人及翻越马路隔离栏杆等不良行为,非常容易导致恶性交通事故。
其次,机动车肇事比例高,约占事故责任者的94.7%,而驾驶非机动车和行人肇事仅占死亡总人数的1.9%和2.5%。近年来,中国汽车驾驶员队伍迅速扩大,2005年全国汽车驾驶员达到8400万人,是2000年的2.3倍,其中,驾龄在5年之内的驾驶人员超过1/3。在基数庞大、增长迅猛的情况下,驾驶员的素质难免良莠不齐,机动车驾驶员超速、疲劳驾驶、酒后驾驶、不按规定让行及违法占有车道等违法行为大量存在。2005年,中国机动车驾驶人交通肇事417355起,造成91062人死亡,分别占总数的92.7%和92.2%,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违法成为交通事故肇事的主要原因。其中,3年以下的低驾龄驾驶人肇事造成死亡人数,占到机动车驾驶人肇事死亡总人数的31.9%。可见,在驾驶人队伍中,提高安全知识教育和宣传尤为重要。
另外,有装备不使用,也是导致事故伤亡的另一大遗憾。安全带作为车辆重要的被动装置之一,在事故发生后,能够有效避免驾乘人员因俯冲与车辆发生二次碰撞或被甩出车外而导致更外严重的伤亡。专家表示:使用安全带的司机死亡危险可以降低60%,同时,使用安全带可以在事故中,将对头部、胸和四肢的伤害降低50%~65%。澳大利亚乔治中心的调查研究却表明:就是这样一个随手可用的安全装备,在中国的实际使用率却很低,部分大城市出租车司机嫌麻烦、不舒服,使用率甚至只有7%,部分城市最高利用率也只有65%,与此同时,美国和英国的使用率,已经分别高达80%以上和92%。
通过教育和宣传,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规范行人、非机动车驾驶员及机动车驾驶员等所有道路使用者的行为,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工作。基于我国地域辽阔、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及传统交通习惯根深蒂固等不利因素,普及安全教育不仅不容疏忽,而且任重道远。
多方携手共建和谐交通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除了涉及人的交通行为、车辆的安全技术状况、道路设施的规划建设、教育及宣传,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法规约束,此外,建立快速高效的事故后应急救援系统也非常重要。道路交通试验表明:如果在事故发生后5分钟内采取紧急救援措施,30分钟内采用急诊,至少可以使18%~25%的重伤者免于死亡,这样就可以使我国每年减少6万人死亡。
通过会议报道,可以发现诸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道路交通安全目标:例如,在欧洲,欧盟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力争到2010年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低50%;在美国,交通部的目标是到2008年,将道路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降低30%;澳大利亚计划从2001年至2010年,将道路死亡事故减少40%,万车死亡率从9.3人降低至5.6人……
那么,我国将如何制定道路交通安全目标呢?冯飞表示:发达国家在机动化社会近二、三十年里,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可借鉴的、有效的道路安全管理模式。作为后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可以利用“后发优势”,通过学习、模仿和创新,削平道路安全事故曲线、降低事故死亡人数峰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公布的“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发展”的理念,把道路交通安全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将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作为交通管理的重要目标,实现道路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人数明显减少,促进人、车、路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步入良性循环阶段。
具体而言,报告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目标。一,短期目标(目前到2010年),交通事故绝对死亡数保持平稳,力争有所下降,死亡人数控制在8万人以内,到2010年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二,中期目标(2010年到2020年),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以年均12%的速度下降,交通事故死亡绝对数明显降低,死亡人数控制在5万人以内,力争到2020年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达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三,长期目标(2020年以后),全球先进的道路交通安全技术和设备得到普遍推广应用,2030年前后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基于以上考虑,报告将未来我国道路安全对策扩展为“6E”工程,即立法(enact)、教育(education)、执法实施(enforcement)、车辆技术(engineering)、道路环境(environment)和急救(emergency)。
报告还提出了我国实现“构建安全的机动社会”的长远目标,需要分三个阶段来实施:
第一步(2007——2010年),主要任务是机构重组,改进道路安全设施,提高车辆安全标准和技术应用,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改善医疗急救系统。
第二步(2010——2020年),主要任务是安全带等被动安全装置和ESP等主动安全装置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建立完善的交通事故的数据信息系统,建立智能交通系统。
第三步(2020年——),主要任务是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车辆和道路技术,促进智能车辆的生产和使用,提高全体公民的道路安全意识,形成新型的道路交通安全文化,努力构建“零死亡率”的理想化目标。
相关链接:
ESP位居《福布斯》十大安全技术之首
近日,全球知名的财经杂志——《福布斯》杂志发表了对当前汽车安全新技术进行分析与点评的文章,其中,汽车电子稳定程序(ESP)被列为其评出的“未来十大焦点汽车安全技术”的首位。其余9项安全技术分别为:防碰撞系统,盲点预警系统,智能导航系统,车尾监视系统,轮胎压力监控预警系统,智能安全气囊,汽车翻滚保护系统,头部保护装置和事故安全助手。据悉,《福布斯》评论认为:十大入围新技术,对提升汽车的安全性能有关键作用,并期待进一步完善和普及。
自1995年博世集团开发并批量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稳定程序ESP以来,ESP能够防止车辆侧滑从而避免事故发生的神奇功效得到了充分验证,并荣膺“侧滑克星”的美誉。期间,许多研究和分析都不约而同地证实了ESP在增强道路安全方面的有效性。例如,戴姆勒-克莱斯勒证明车辆装备ESP后,“驾驶事故”比例约可降低42%;丰田公司的调查结果是,装备ESP,可有效降低50%的严重驾驶事故;同时,研究显示,SUV装备ESP后,甚至可降低道路交通事故和致命交通事故分别高达67%和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