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亚大管”,普通人可能很陌生,但在汽车行业,它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也是业内对亚大汽车管路产品的爱称。
在长春亚大汽车零件制造有限公司门口,一个由长春市科委颁发的“小型巨人企业”的标牌吸引了记者。的确,一座办公楼,一个车间,这样的两座建筑,构成了看似规模不是很大的长春亚大公司。然而,从1993年成立至今,走过14个年头的风雨历程,这样一个小企业,已经成长为国内汽车尼龙管路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这期间发生了什么?长春亚大又是如何获得种种殊荣?7月9日,当记者参观其车间后,总经理倪万礼向记者讲述了这个“小型巨人企业”的成长故事。
面对困难 勇往直前
1993年8月,长春亚大公司由一汽集团、国际知名管材生产企业瑞士乔治·费歇尔管路系统公司、凌云股份公司、亚大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注册资本为300万元人民币,经营场地只有384平方米。尽管场地小、设备简陋、条件艰苦,但整个长春亚大充满着一股积极奋发的创业精神。
1994年1月1日,长春亚大正式开始为一汽供货,当年销售503万元,实现净利润73万元。
1996年,经过努力,长春亚大首次销售突破1000万元,净资产回报率较创业之初增长了142%。第二年,长春亚大自筹资金兴建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新厂房。环境改善了,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更高了,当年销售突破2000万元。
1999年,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长春亚大建立了一套新的管理机制,第一次出台了《长春亚大公司制度汇编》,经营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和很多企业一样,长春亚大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就在2000年,一场有关生死存亡的考验摆在其面前。因市场采购的变化,长春亚大由原来的内部协作厂家变为外部协作配套厂家。以前是吃着“大锅饭”,现在就得靠自己,完全被推向了市场。是束手待毙,还是临危向前?长春亚大选择了后者。当时为一汽配套的尼龙管路企业有6家,竞争很激烈。情急之下,长春亚大采取了多方面的促进方法。除了走访交流与产品宣传推广外,当年他们大胆投入资金引入先进的“挤出生产线”,从抓产品做起,通过增强企业实力获得客户信任。同时,在服务领域,通过在整车企业派驻现场服务人员的创新举措打动客户。最终,这场战役取得胜利。当年长春亚大的经营不但没受影响,而且销售额突破了4000万元,获得长春市“优秀高新企业”和“绿色纳税企业”等称号。
永无止境的产品开发
“回想起来,除了在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长春亚大在新产品开发上的执著是我们保持市场优势的关键。”倪万礼告诉记者。
最早,主机厂大都是采用金属管路,经过研发,亚大最先把尼龙管引入中国,并引进和推广了欧洲汽车管路的应用技术,开创了国内以塑代钢的先河,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为了汽车管路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简化装配过程,从2000年开始,他们由单管开始逐步开发管束产品,不仅为整车企业装配工人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生产装配模块化,也为整车企业降低了管理成本和生产费用。
伴随着管束的开发,为了方便区分,一系列“彩条管”又被推出。彩条管路研制成功,为前期装配和后期维护提供了强有力的便利条件,并很快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快插式接头、制动胶管、液压举升油管、离合器油管、多层燃油管……随着众多新产品出台,渐渐地,长春亚大的市场优势愈发明显,与竞争对手之间的距离也拉开了。
对长春亚大来说,产品开发是无止境的。现在,长春亚大将目光投向轿车管路市场,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据了解,2006年是长春亚大的“轿车产品开发年”,就是这一年,长春亚大在一汽-大众的五个竞标项目中全部中标,而一汽轿车马自达本土化也有两个中标项目。
谈起这些,倪总自豪地说:“这改变了长春亚大十几年来只能做商用车产品而不能做轿车产品的经营格局,为我们今后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发展打下基础。”
从内部挖掘潜力
正如很多零部件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一样,现在的长春亚大同样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涨、利润降低的窘境。为了挤出更多产品研发资金,长春亚大选择了从内部挖掘潜力的做法。
由于尼龙料价格昂贵,从去年年末开始,公司采取了员工奖金与消耗材料挂钩的制度,对节约材料予以奖励,对浪费材料进行处罚,激励员工合理使用原材料,厉行节约,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材料利用率,合理安排生产任务,减少开机频率,工作人员互相学习,提高操作技能……种种努力之下,原料利用率大幅提高。
倪万礼说:“降低成本也是公司2007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只有不断坚持‘和谐、创新、节约、高效’的理念,长春亚大才能获得更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