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业
作者: 未名 来源: 上海汽车报 日期: 2007年09月02日

    长期从事中国汽车产业问题研究的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中国部门负责人、主任研究员吴保宁告诉记者,他们在考察中发现,中国在零部件采购、企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个品种多家订购不利于零部件企业发展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结构特征主要是生产厂家分散落后。吴保宁认为,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独特的零部件采购方式导致的。整车生产厂既倾向于就地采购或从本集团公司内部采购,又对同一车型的同一种零件实行多家采购方式,借以促进零部件厂家间相互竞争。吴保宁介绍说,日本汽车生产厂商在采购惯例上的“多家订购”,是指按不同车型从不同零部件厂商那里采购,而中国的习惯做法是即使一个品种也要从多家订购。吴保宁通过考察发现,有很多整车厂商的7成左右零部件从第一家配套厂采购,3成左右从第二家配套厂采购,以此来促使这两家配套厂之间相互竞争。

    吴保宁认为,这种状况不利于提高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竞争力。由于各零部件厂生产规模过小,不足以实现规模经济优势因而使成本增高。如果生产规模过小,就无法投入足够资金进行研究开发,开发能力自然也就无法提高。主机厂实行多家订购,零部件厂不能指望获得稳定的订单,也就无法进行充分投资,产品质量也就难以上去。

在中国国内很难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

    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在考察中感到,在中国,从质和量上都不能充分采购到诸如镀锌钢板、高张力钢板、表面处理钢板、塑胶原料、合金材料、弹簧钢、涂料等汽车生产必需的原材料,需要从日本等地进口。他们认为,如果能在中国国内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则可以降低零部件价格,大幅度提高零部件以及整车的价格竞争力。

    中国以及外资企业投资生产的高张力钢板等几种原材料已经达到合资轿车厂家的技术要求,目前已在中国国内投产。但由于这种生产厂家很少,几乎没有价格竞争。吴保宁认为,今后,随着轿车市场规模的扩大,引进原材料生产投资的可能性也会增大。如果能在质和量上提高供应能力,通过企业间相互竞争降低价格,在中国生产汽车的成本优势也会有所增强。

企业经营管理与外国公司差距不小

    除了在采购方式上存在一些弊端,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家特别是国有企业在生产以及设备投资、质量、库存和物流等经营管理上与日、美、欧企业颇有差距。吴保宁告诉记者,尤其是国有企业,往往缺少按需要进行投资的意识,容易造成投资过剩,而且工厂里的成品、半成品以及原材料的库存量都比较多。考察报告显示,合资企业一般来说都积极引进外资方的经营方法与经验。但一些事例说明,如果外资方的投资比例不足50%,且经营权一直掌握在中方手里,就会耽误经营管理经验的导入。不过,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显得比较灵活,有的企业进行比较大胆的经营管理,这方面甚至强于日、美、欧企业。

    对于目前国内零部件企业比较热衷的质量认证,日本现代文化研究所在考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他们发现,很多汽车生产厂商为确保零部件质量,要求零部件厂家取得ISO认证并以此作为采购条件。其结果是,很多零部件厂家都取得了ISO认证。但这并不表明其产品质量高或者经营管理好,因为ISO以及QS认证审查是按中国国内标准进行的。再者,有些企业在接受审查之前努力改善经营管理,通过认证后又恢复旧态。

观点:

主机厂 配套厂

文:何足道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业》谈及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业中的一些问题,其中谈到到配套的问题,日本人没有过于涉及。我等在行业中浸润,有些感受是很深的。每每与一些配套企业接触,涉及到“降本”话题,企业领导十有八九是不愿多谈的。“低调点、低调点,我们只做不说。尤其不要见报。”

    作为业内人士,我是深切理解企业领导的难处的,就是别唱“降本”的高调,配套厂往往在各方面都受制于主机厂,你一唱“降本”的高调,等于泄露了企业的商业机密,主机厂往往会要你继续降价,这着实令配套厂难受。

    现在的国内零部件企业日子不好过,主机厂居高临下,一个配套件布两三个点多矣,让两三个下游企业在同一种品种中相互在质量、价格、供货保障方面竞争,择优而取。这看上去好象无可厚非。但是,配套企业会感觉主机厂是在转嫁市场危机给自己。为什么这么说呢?众所周知,主机市场降价竞争、打价格战以争夺市场份额久矣。一战方罢,利润空间越来越稀薄,追求利润空间最大化是任何企业天经地义的生存法则,于是主机厂对外追求市场空间的最大化,对内追求采购成本的最优化,以达到利润空间最大化,对下游企业要求降价也理所当然。于是,下游企业也与主机厂一样承受着市场主机降价的风险。当然下游企业也有个利润空间最大化的追求,于是肯定不愿多让上游企业掌握自己“降本”的“内功”。

    当然,大多数下游企业真的是“低调点、低调点,我们只做不说”的。做的苦衷,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有感受。其实,应该辩证地看待“降本”,过于压低采购成本,让下游企业没有利润可以追求,这显然是违背市场规律的。下游企业做个微利,会挫伤下游企业产品开发、质量升级的积极性,下游企业员工在从事产品生产过程中,如果被视作“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会挫伤员工的人格尊严,使员工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影响工作积极性。

    主机厂和配套厂关系,不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只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主机产品在拓展市场的同时,凝聚着全部为主机配套的下游企业的共同心血,相互之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风险共同体。降成本,应该共同协调、科学测算,而不是相互转嫁危机,以势压人。价格竞争过度了,违背了市场客观规律,最终受害的还是消费者。相信公理和常识吧:“一分价钱一分货”。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