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自主开发应防止“沙上建塔”
作者: 贺北时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07年09月10日

    近日,记者致电一些零部件企业和科研院所,了解他们自主开发项目的市场化情况时发现,大多数项目都未能如期市场化,有的历经数年仍在苦苦地“找婆家”,有的已经放弃了“出嫁”的希望。原因就是整车企业不愿意“接纳”。专家指出,如果没有整车企业支持,本土零部件的自主研发无异于“沙上建塔”。这种状况应引起行业的高度重视。

零部件自主开发成果“出嫁”难

    熟悉发动机领域的人都知道,喷油嘴是发动机的关键零部件。目前我国汽油机喷油嘴的本土化率很低,原因是加工机器的精度达不到要求。温州联电汽车电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电公司”)去年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自主研发出了国产汽油机喷油嘴,得到行业专家的高度评价。一位业内知名的零部件专家看了样品后动情地说:“看到你们的喷油嘴,我看到了希望。”就是这样一个好的自主开发成果,在产业化之路上却遭遇重重困难。

    联电公司相关负责人陈德明告诉记者,他们先是找到国内一家有名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有自己的发动机厂),但遭到拒绝。“民企不可能造出质量好的汽油机喷油嘴”,该公司相关人士对其研发成果嗤之以鼻,斩钉截铁地表示他们的汽油机上不能装这样的喷油嘴,即使是在部分样车上试用也不行。接着,他们又找到了吉利汽车公司,“也许是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惺惺相惜,吉利答应让我们进行试验。”陈德明说,“在吉利之前,我们多次碰壁。虽然对自己的研发成果非常有信心,但就是得不到整车企业的支持。现在国内大量进口日本的汽油机喷油嘴,不仅要看人家脸色,而且价格高。如果中国有了自己过硬的喷油嘴,日本喷油嘴就会自动降价。”

    辽河油田兰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汽车发动机电控汽油(蒸发)汽化系统”属于原始创新,但从2003年至今,该项目仍然“待自闺中”。项目负责人黄玉华说,这些年没少与国内整车企业联系,但都石沉大海,没有了消息。这期间企业还与两个美国公司沟通过,人家来了两趟后也没了音信。“我进行了大量试验,这套汽车系统的确可以节油。整车企业的很多相关人士也表示认可,但一谈到装车就不行了。”黄玉华说,“多么渴望能有企业给我一次机会啊!”

    两年前,吉林市恒信汽车自动调整臂有限公司曾致电记者,反映他们的自主创新成果———汽车制动间隙自动调整臂产业化难的问题。8月20日,记者致电该公司,接电话的女士告诉记者:“销路不好,我们已经停工一年了。现在只留几个人看工厂。”

    “大型车辆专用高强度换挡拨叉”是浙江正昌锻造股份有限公司的自主开发成果,他们是在伊顿产品基础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出来的。记者经过一番周折与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联络上,却被告知此项开发成果已被搁置,从未正式投产过。

“出嫁”难原因很多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登峰分析,本土零部件企业自主研发成果在应用方面得不到整车企业支持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是我国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长期依附于整车企业,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二是整车企业不愿意承担风险,担心因采用某零部件使整车出现问题被强制召回。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零部件事业部主任陈炳炎认为,由于我们的自主创新成果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一些商用车企业为了提高产品档次,更愿意选用外资零部件配套。近几年我国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但正处于打品牌阶段,对选择本土零部件配套持相对谨慎态度。

专家呼吁多方努力防止“沙上建塔”情况发生

    自主研发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推动行业进步。如何促进整车企业对零部件企业的支持?王登峰说,与整车厂进行同步开发,或者利用与某整车厂的配套关系进行自主研发是可行之路。我国的本土零部件企业大多依附于整车厂,基本上是整车厂让开发什么零部件,企业就开发什么。科研院所自行进行项目研发的居多,但在研发之前最好与整车企业沟通,有的放矢。这样的话,无论开发经费还是将来的产业化,都会得到有效支持。

    陈炳炎认为,国家有关部门应采取一些倾斜政策,促进整车企业对本土零部件自主开发成果的应用。媒体要多宣传本土零部件自主开发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重要作用,呼吁整车企业多支持零部件自主开发成果的产业化。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防止本土零部件自主开发“沙上建塔”情况的发生。

同根莫相煎

    只有我国自主零部件产业强大了,中国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强大。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主零部件企业和科研院所对零部件进行自主研发,是自主零部件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自主零部件企业也出了不少成果,他们的热情很高,但如果没有整车企业的支持,恐怕这股热情很快就要消失殆尽。得到整车企业的支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个问题解决起来,也相当复杂。

    长期以来,整车企业已经习惯对零部件企业发号施令,习惯了自己充当行业创新先锋的角色,对于脱离自己指导下的零部件创新大多持怀疑态度。同时,大企业的配套体系大多是固定的。记者已听到多家零部件企业反映,进入整车企业的配套体系十分困难,这种困难不单纯指合资整车企业,也有一些自主品牌企业。这些自主品牌整车企业可能没意识到自主零部件企业的强大将带给他们无穷的益处,支持自主零部件企业与其共同成长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公开表示,对于有前景的零部件自主研发项目,如果缺少资金和实验场地,可以到吉利去。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几个自主创新项目负责人言谈中对吉利的赞许。吉利的精神值得学习,他们的做法也应该被复制。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