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红旗渠联合铸业缔造汽车铸业航母
作者: 周应军 来源: 网友推荐 日期: 2007年11月06日

    近十余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局部地区崛起了一批具有产业集群优势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例如,浙江瑞安是“中国汽摩配之都”、浙江玉环是“首个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江苏丹阳的车用灯具生产基地、河北永年的紧固件基地、浙江海宁的橡胶密封件基地及河南姚村镇的汽车铸业等等。但是,如何挖掘这些初具规模的特色制造基地的产业集群优势,培育出能够叫响国际市场的大型汽车零部件集团,也一直是当地政府及企业界急待破解的难题。在刚刚闭幕的第62届全国汽车配件交易会(郑州)上,首次亮相的红旗渠联合铸业有限公司正是围绕该难题探索出了一条可供探讨的发展模式,进而引起了业界极大的关注。为此,本报记者特地采访了公司董事长李坤。

车祸引发的联合构想

    李坤土生土长于“汽车铸造之乡”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其于1997年开始涉足汽车配件业,后在济南从事汽车铸造类配件贸易。2002年正月17日,李坤在送货于济青高速公路时,发生了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一条腿多处骨折。回首往事,死里逃生的李坤说,他苏醒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以后再也不送货了,要让客户拿着钱主动上门来提货。但是,对于竞争激烈、鱼龙混杂的汽配行业,要实现这一构想谈何容易。其后,在卧床半年的伤痛且孤独的日子里,李坤不断地思索着如何借助姚村的特色铸造业,开创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发展之路。

\

红旗渠联合铸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坤

    李坤说,现在,姚村镇已建有铸件年加工能力61万吨,主导产品包括重型汽车车桥桥壳、变速器壳、刹车部件及发动机缸体缸盖等2000余个品种的铸造部件及装配总成,与此同时,企业数量也多达数百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疲于应对残酷的价格竞争,非常不利于企业提升质量、打造品牌。因此,如果能通过品牌和销售渠道来整合地方产业集群的资源,势必能将分散于各小企业的“小力”聚合成一个“合力”,通过规模经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于是便有了“联合铸业”的商业雏形。

共创共赢的资源整合

    出院后,李坤满怀激情地实践着自己的联合构想,先后收购了3家企业。近年来,顺应了林州市政府着力整合汽配铸造资源的产业政策,红旗渠联合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据悉,红旗渠联合铸业现在已拥有26个外协生产厂、600多个品种及成熟的销售网络。

    据李坤介绍,红旗渠联合铸业是通过对市场销售终端进行规范整合,建立以品牌和销售渠道为核心优势的联销体系,从而让规模订单引导和拉动生产环节实现专业化生产,达到产销双赢。那么,这种看似“由联合铸业到市场拉订单,再下发到外协厂生产”的联合模式,在实际中如何才能发挥出联合的力量呢?李坤补充说:

    首先,要以利润为引导。例如,以前各企业生产产品类似,每个企业要生产50到100个品种才能实现2000万产值,联合铸业对订单进行专业化分工,每个产品的订单量更大,因此,外协厂现在只需生产5个品种产品,就可以做到2000万产值,显然可以降低成本,而且企业也没有“单干”时必须面对客户压价、收款及找市场等方面的烦恼。

    其次,联合铸业还通过统一开发模具、安排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及生产质量全程监控,以及建立省级技术中心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等一系列措施,来提升联合铸业的质量及技术能级,产生了企业各自为证时所难以实现的专业化、规模化及集约化发展的优势。

铸业航母的战略规划

    李坤表示,通过联合形成规模,企业才能更好地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及建立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渠道。例如,联合铸业现已拥有“红旗渠”、“安鼎”、“一铸”和“铸二”4个注册品牌,并计划投入巨资建立基于先进网络技术的业务流程支持平台,实现覆盖诸如人、财、物、产、供及销等各个环节的统筹管理,构建高效的全国联销网络。

    展望未来,李坤说,到2008年,红旗渠联合铸业要在全国设立150至200家品牌特许经销商,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同时,带动50家年产量在2000吨以上的生产企业走上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到2010年,公司要进入整车配套和零部件总成装配领域,组建车桥及变速箱总装厂,力争增加10亿元销售收入,到“十一五”末实现总销售收入20亿元。

    林州市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今,这位1976年出身的林州青年人,在以“红旗渠”精神缔造汽车铸业航母的同时,也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通过整合实现做强做大提供了积极的参考意义。

\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