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缺什么
中国作为未来的国际加工中心、世界制造厂,当前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内忧外患新挑战的多重压力。缺乏核心技术的先天不足始终是“中国制造”的软肋。发达国家正是瞄准“中国制造”的死穴,频频抛出技术壁垒、知识产权、反倾销等杀手锏,欲将“中国制造”迫上绝路。与此同时,新的挑战又摆在了“中国制造”的面前:产业空洞化的不安和“中国威胁论”的抬头,用“中国制造”将合作伙伴转为竞争对手。
中国制造的投资决策、产品研发、经营管理方面,需要扶持、鼓励自主创新的制度和规则,需要培育国际化的知名品牌,需要国际化职业经理人,需要创新型、复合型的优秀科技人才,低技能的劳动大军是不可能为制造大国的,高级技师和技师的匮乏已明显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文化、品牌、技术、信誉、学习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隐性能力是企业高水平竞争的基础,然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差距相当明显。
中国制造造什么
对尚未完成工业化的中国而言,中国经济还未到向外转移制造业的时候,中国对制造业仍然有极高的依赖度,制造业始终是经济增长的动力。除了经济意义,制造业还承担着吸纳就业的社会意义,制造业还直接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安全。
中国制造,造什么、为谁造、造多久?加工零件还是制造部件?是系统还是模块?是自主品牌还是贴牌生产?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但事实上没有这么简单,造什么,这代表了企业在国际上的产业地位,体现了企业的发展理念和综合实力。装备业是制造业的基础,中国还是依赖进口为主,在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左岸电站首批14台70万kW水轮发电机组国际招标采购决标中,中标总价7.4亿美元,关键机组竟没有中国企业中标,这在当时曾引起中国人民许多感叹。而作为一个经营汽车零部件产业三十年的“万安集团”,我们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又何尝不感慨万分呢?!万安经几十年的拼搏积累,在北京清华科技园建有北京万安汽车电子研究所,在上海浦东建成国际贸易、研发中心、董事会决策的国际化平台,在安徽合肥建有占地100亩的制造工厂,在浙江诸暨建成占地650亩的制造基地。作为国家企事业单位专利示范企业,万安人已经非常明白,面对汽车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系统化设计、模块化供货的趋势,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汽车零部件必须要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要研发生产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模块化等关键零部件。以环境污染和资源为代价的制造,只是眼前的经济增长,不会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制造要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民富裕而造,要为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而造,要为中国的自主品牌而造,要为中国的国际产业地位而造。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承接世界制造业的转移并不是要成为发达国家的产业附庸和装配工厂。残羹冷饭不是中国企业的追求 ,改革开放20年来的教训也证明了“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思路的失败。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换不来的,而且WTO之后市场的开放,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将更加便捷。中国制造业需要全新的发展思路。
中国“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许多新思维,最近中央提出要建设创新国家,培育创新型的优秀科技人才。由此可见,由经济增长到社会进步,中国的发展思路正在起重大的变化。目前,新的产业政策及社会发展进步的评价新规则正在不断出台实施,中国制造自主创新、培育国际品牌的政策、规则日益完善,中国制造业管理的重点正从现场管理、市场管理向知识资产、制订规则管理转变,自主创新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大事,也是我们广大企业家的民族责任。经济全球化球化需要中国的企业家,经济全球化更需要中国。
今天,任何人、任何民族和国家都要以最快的速度不断超越自我,因为今天的知识、连同经验都处于高速被淘汰的过程之中,没有任何知识是值得信赖的,只有未来可以信任,所以,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要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不断创新,从制造到创造,这是中国制造业的责任,是中国制造的必由之路。
万安董事长陈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