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北路5号的北京发展大厦5层,本刊记者采访了电装(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DICH)总经理山田昇,听他讲述了电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000年初,中国加入WTO,世界各大客户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电装着手在中国范围内建立了销售、服务体制和生产供应体制。2003年,电装公司在中国的总公司,负责整合全国各生产公司销售和服务业务的公司——DICH成立了。DICH的目标是,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策划实施电装公司在中国的投资活动,有效地利用中国人才及资源优势,努力将中国建成电装公司重要的生产基地。同时,通过销售电装公司的品牌产品,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国汽车生产厂家和用户的需求。至今,电装已在中国11个城市发展到25家关联公司(中日合资6家、日日合资10家、独资9家),产品涵盖OEM市场和售后产品市场。伴随着电装在中国的发展,这位和蔼中透着睿智的长者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4年,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熟悉中国的法律法规,深谙中国为人处世之道,言谈幽默风趣,被同行喻为“中国通”。
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到来,中国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仅汽车销量而言,中国就占全球总销量的9%,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也发生了变化:2002年,以德国大众为代表的欧洲车占据了中国大半的汽车市场,然而最近,美国车、韩国车及中国国产车正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日本车因为在低油耗、高耐用性以及齐全的零部件供应等方面占有优势,也逐步扩大着市场占有率。“现阶段,中国消费者在选车方面对品质的注重多过于品牌。具有环保设计、智能交通系统设计的新型车正逐渐受到他们的青睐。”山田总经理表示从长远来看,欧美厂家会继续增加在中国的市场的投入,中国的汽车市场占有率的竞争激化将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的消费者喜欢追求更加环保以及应用了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先进通信手段的汽车,舒适方便的高附加值汽车更让中国消费者倾心。”山田总经理说。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中产阶级的产生,以发展较快的北京、上海、广州地区为中心,汽车正变得越来越普及。1.6-2.0L的中型轿车成为销售的热点,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导致价格的下滑。将来,不少家庭将会拥有1辆以上的汽车,加上内陆地区的需求增加,消费者对经济型车的需求也会因此扩大。为此,各国车商都积极在中国设立技术中心,以便能更快的生产适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汽车。
在这样的环境下,电装除了保证产品质量外,还要注重控制成本,力求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
电装在中国地区的发展
从第一个生产点一一烟台首钢电装有限公司于1994年成立至今,电装在中国的关联公司已增至25个。现阶段,电装通过北京总部和天津、上海、广州、4个分公司来负责中国地区客户。去年,电装将2010年度预计销售额拟定为1500亿日元(约合100亿元人民币)。不过照目前的销售情况来看,2010年度的预计销售额将会在此基础上再提高50个百分点。
电装在中国地区贯彻以DICH为中心的各生产公司间互通信息和知识的管理体制。同时各生产公司的紧密合作也成为电装在中国飞速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支柱。“生产部门致力于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销售部门致力于解决销售方面的问题,但前提是两个部门必须有共同的意识和管理。”山田总经理说。
电装一贯注重人才的培养,虽然大部分员工,入行时间不长,而且对他们的教育也多依赖于OJT(On The JobTraining)方式。然而正是这种基础的教育方式,才使他们能够不断挑战新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电装在环保领域的努力
一直以来,电装以“环保”、“安全”、“舒适”、“便利”为四大主要事业领域,向广大用户提供一流品质的卓越产品,并深得广大用户的信赖。现阶段,要继续推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环境”、 “交通堵塞”等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已经到达了刻不容缓的阶段,为此中国政府将2008年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定为欧Ⅲ。电装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环保政策,1997年,天津电装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环保产品一一汽油电控系统,被丰田和大发所采用。2007年,电装(常州)燃油喷射系统有限公司成立,重点生产客车、商务车专用的柴油喷射系统,全面对应欧III标准。此外,电装还致力于工厂C02以及有害物质排放量的减少,并计划通过使用车载智能信息系统、交通信息系统等ITS产品来缓解交通阻塞。
山田总经理说:“从环保的角度来看,混合动力汽车有着较大的市场,不过因为价格方面的因素,现阶段还没能在中国普及。但是只要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增大,电装的技术就能为环保做出更大的贡献。”
企业文化与当地社会不断融合,努力成为受中国社会欢迎的企业才能取得双赢。正如采访结束时山田总经理所说的: “电装应该借着中国发展的大潮;比大自己。但同时,我也希望用全世界的电装公司所拥有的技术、人才等资源,为中国汽车社会实现人、车的和谐共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