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首个行人保护研究报告公布
作者: 刘成芳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08年04月07日

3月20日,第二届“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 在北京举办,本届论坛围绕中国典型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道路交通安全现状及特点,进行研讨。在此次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陈强博士代表项目组发布了《行人保护共同研究项目报告》。这份报告是国内首份行人保护方面的研究报告,意义重大。

相关政策出台将有依据

中国是典型的以混合交通为主的国家,行人伤亡绝对数量相当大。2006年的统计显示,在交通事故死亡者中,步行者占26.03%,受伤人员中步行者占19.11%。如何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中的人员伤亡,是车辆工程和相关研究领域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汽车安全标准法规频频出台,安全系统的装车率很高,但是,这些主要集中于车内乘员保护方面,没有涉及行人保护的领域。因此,研究我国行人事故的特点、行人的损伤机理及防护技术,制定相关的技术法规以促进汽车安全性设计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经济及社会意义。”参会的有关专家说。

2003年欧盟颁布了2003/102/EC行人碰撞法规,规定从2005年10月开始,欧盟成员国所有新生产的乘用车都要配备行人保护系统。日本2004年颁布实施《步行者头部保护基准》,规定新车要安装行人保护装置。在我国,行人保护的相关标准和法规一直是空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于2005年7月启动了“行人保护共同研究”项目。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所长吴卫表示,自2006年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化研究所开始行人保护标准的起草工作,预计将于今年完成。国内首个“行人保护共同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可作为车辆安全设计及我国行人保护法规制定的参考依据,国内行人保护法规的空白有望被填补。

以数据说话

第二届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的主题为“着眼事故数据,讨论交通安全”。行人保护共同研究项目也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据陈强介绍,该项目对2004~2007年发生在北京、宁波、南京等城市的200例行人碰撞事故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了一系列仿真试验。

该项目共采集了650处人体损伤,其中,头部(38.6%)和下肢(27.2%)受伤的比例最高,分别约占1/3的比重,其次是胸部和上肢。这与其他国家的情况基本一致,也表明在制定行人保护措施时,头部和腿部是需要优先考虑的部位。

从研究成果看,车体的加害部位主要为保险杠、发动机罩和挡风玻璃。对于儿童,发动机罩表面是头部损伤的主要加害部位,成人的头部损伤,挡风玻璃则是主要加害部位;在腿部损伤方面,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加害部位都主要是前保险杠。轿车是最主要的肇事车型,约占3/4的比重,SUV比较少,这与市场上各类车型所占的比例基本一致。

制定法规并非惟一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汽车厂家更多关注的是提高车内乘员的保护水平。目前,国际上大多数车型行人安全保护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因为缺乏相关标准法规,汽车设计更是很少考虑行人安全的问题。

“制定行人保护法规非常重要,这可以推动汽车前端设计的改进,进而减少行人损伤。”陈强说,主动安全技术的提高,有助于避免事故的发生,对于降低行人事故的发生率也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不管对于成人还是儿童,合理降低行人头部接触部位的车身刚度,都会降低行人的头部碰撞力。“但车身刚度不可能无限降低,一方面,汽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车体刚度设计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前碰撞保护的设计;另一方面,发动机罩的刚度太低可能使行人身体部位接触发动机舱内的硬物,反而会加重事故中人体的损伤程度。”他说。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除了汽车技术的提升,进行车速限制、改善道路交通环境和基础设施,都能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率并降低行人的损伤。此外,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也非常重要。

制定行人安全法规是解决行人损伤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并不是保护行人的惟一方法。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王笑京说:“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公共管理、人员素质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社会问题,需要综合解决方案。”

\

\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