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由于刺鼻的尾气及隆隆作响的噪声,柴油车几乎与美国车市告别。近来,不少美国消费者发现,柴油车有卷土重来之势。
美国政府在2005年推出一系列税收减免政策,希望柴油车能在美国推广。去年,美国通过新能源法,要求在2020年以前,新车的燃油效率提高40%。该法案一实施,美国“三大”等车企即表示,要加大柴油车研发力度。最近,国际燃油价格持续走高,综合考虑性价比后,不少美国消费者把目光投向柴油车。
欧洲车企闻风而动
美国人对柴油车的热情升温,柴油价格也在飙升。美国汽车联合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去年美国的柴油价格上涨55%,均价为每加仑4.52美元。同期,优质汽油和普通汽油价格上涨19%,每加仑为4.18美元和3.79美元。
有人认为,价格飙升令柴油车的成本优势大打折扣,此时推出柴油车未必是好事。不过,在近日召开的国际先进柴油汽车技术战略研讨会上,美国环保总署交通和空气质量办公室顾问丹尼斯?利夫给出的乐观预测,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人们的顾虑。他认为,虽然目前美国的柴油价格高于汽油,而且还有攀升之势,但到2015年,柴油车的份额可增至美国乘用车市场的10%~15%。
对于奔驰、宝马、大众等以柴油车技术见长的欧洲汽车企业而言,美国市场时隔20余年重对柴油车抛出橄榄枝,是个利好消息。最近,这几家企业为美国市场制定了详细的柴油车计划。
长期使用方体现成本优势
据丹尼斯?利夫介绍,柴油车使用1加仑燃油行驶的里程数比普通汽油车多1/4~1/3,原因在于柴油发动机的燃烧效率优于同级别汽油机。尽管目前美国的柴油价格已逼近每加仑5美元,但柴油车仍有使用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大众计划今年8月在美国推出柴油版捷达,根据美国环保总署的评估,该车在高速公路上每加仑燃油可行驶约66公里,同级别的汽油车仅行驶约46公里。按每年行驶2.4万公里计算,尽管油价高涨,但柴油车一年仍比同级别的汽油车节省308美元燃油费。去年,柴油车的使用成本优势更明显,比同级别汽油车节省578美元燃油费。
不过美国环保总署提醒消费者,目前柴油车的使用成本优势正在缩小,且大多数柴油版车型售价比同级别汽油车高1000美元左右。柴油车节省下的燃油费看似仅够弥补柴油版和汽油版的差价,但使用几年后,柴油车的成本优势逐渐显现。以奔驰E320 Bluetec为例,两年节省下来的燃油费正好抵消比同型号汽油车高出的1000美元售价,随后每年可比汽油版轿车节省500美元燃油费。
利好形势下的隐忧
过去,美国环保部门和其他机构认为,以柴油机为动力源的车辆,排出的氮氧化物和颗粒排放物较多。为避免环境恶化,危害公民健康,美国各州纷纷制定比美国环保总署有关规定更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以限制使用柴油车。目前,除加州、纽约州等少数几个州坚持执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外,其余各州均执行美国环保总署的标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汽油降价和排放标准从严之前,柴油车占据奔驰在美国总销量的50%以上。今年4月底,柴油车仅占奔驰全美销量的5%。要提高柴油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眼下摆在奔驰等公司面前的问题是,这些公司最新的柴油车仍很难达到加州、纽约州等个别州的排放标准,这几个州是美国的主要汽车市场。
分析人士认为,如今的柴油车已不可同日而语,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清洁、安静和强劲动力。从长远来看,几项指标综合起来,使其在美国市场更具吸引力。据了解,除汽油车外,柴油车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美国政府给予大力扶持的混合动力车。如果燃油价格仍然上涨,消费者则会倾向于选择混合动力车。
记者观点:
理性看待柴油车在美抬头
由于形象低劣,前些年柴油车几乎从美国车市全身而退。近来,基于油价高涨等多方面原因,美国消费者重又想起柴油车。他们发现,长期使用柴油车比使用汽油车划算。
出现这样的苗头,最高兴的当属欧洲车企。多年的技术沉淀,使他们有足够自信在柴油车市场兴风作浪。不过他们应该看到,即使柴油车已向清洁环保的方向迈出一大步,但仍过不了加州等州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这一关,这些地区,才是美国汽车市场的根基所在。所以,杀了个回马枪的柴油车在美国难成大器。
许多美国消费者看好柴油车,是由于长期使用柴油车比使用汽油车节省燃油费。笔者认为,这是在特定时期出现的特殊现象。有分析认为,如果柴油价格持续上涨,美国消费者很可能将目光转向混合动力车。这一分析不无道理。与欧洲车企独占柴油轿车技术的优势地位相比,混合动力技术的竞争呈百花齐放之势。美国“三大”均表示,要在混合动力方面赶超走在前面的先行者。美国政府以保护本国汽车企业利益为出发点,大力扶持混合动力车发展。客观地说,混合动力也只是过渡技术,最终摆脱对汽油、柴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才是汽车发展的目标所在。
欧洲车企自然要对柴油车进行大力推广,以已之长攻他人之短的道理他们自然懂得。在中国也是如此,“中国应该大力发展柴油轿车”的呼声,最早就是德国人发出的。这呼声背后的真正目的,不用说大家心里都明白。关于“我国该不该发展柴油轿车”的话题,本报已经进行了多期讨论,相信对于柴油车,人们会有理性的认识。
文/ 刘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