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部的要求,从7月1日起,我国3.5吨以上的商用车全部执行国Ⅲ排放标准,不达国Ⅲ标准新车将不予注册登记。记者在过采访中了解到,该标准的执行给很多发动机企业带来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并不来自严格的国Ⅲ标准本身,更多来自技术路线的坚持和市场诉求之间的尖锐矛盾。
源起EGR
据了解,能够达到国Ⅲ排放标准的技术路线主要有三种,即电控高压共轨、电控单体泵和电控泵喷嘴技术。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从国际发动机行业看,在中小型发动机上最被认可的是电控高压共轨技术,批产稳定达到国Ⅲ标准,并被玉柴、朝柴、锡柴、大柴等大部分发动机企业采用。后面两种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国Ⅲ技术,可以满足法规要求,更适用于大型发动机。目前,国内大部分发动机企业采用的是高压共轨技术,也有一部分企业采用后两种技术。
目前采用另外一种技术―――电调泵+EGR(废气再循环)的发动机引来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有业内人士将电调泵+EGR称为第四条技术路线。第四条路线之所以在业内备受关注,关键在于明显的成本优势可能为原有的市场格局带来冲击。
据了解,国Ⅲ排放法规实施后,每套电控高压共轨系统的成本为8000元左右,发动机总成本会增加1万元以上。每套电控单体泵或电控泵喷嘴的成本约为5000~6000元。采用电调泵+EGR技术的发动机成本低得多,仅增加成本3000元左右,只要能上公告就可以生产。
“我们生产完全满足国Ⅲ标准的发动机,可是我们的产品比电调泵+EGR的发动机价格高出1万多元,客户不愿意买。”朝柴宣传部负责人张女士对记者说。
“现在压力比较大,电调泵+EGR发动机大批量生产,比我们的产品便宜。用户希望购买更便宜的产品。我们认为那种技术在国外早被淘汰了,所以没有采用电调泵+EGR技术。我们从技术角度为客户分析不同产品的优劣,客户却质疑说‘人家的电调泵+EGR都上公告了,你们为什么不能生产’。”一位发动机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众说纷纭
电调泵+EGR技术是企业应对国Ⅲ标准的妥善选择吗?一位来自四川的发动机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据我们了解,有的企业多年前就开发了电调泵+EGR技术,发改委没有批准上公告。这次有企业上了公告以后,国内很多厂家跃跃欲试。电调泵+EGR是怎么满足国Ⅲ标准的我不清楚。这项技术在国外早有定论,如果电调泵+EGR技术能够达到国Ⅲ,博世会投入巨资研究高压共轨系统吗?继续推广该技术不就行了吗?”
一位发动机企业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电调泵+EGR属于第一代技术,十几年前在欧洲和日本出现过,在发达国家属于被淘汰的技术。该技术在产品一致性方面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如果在实验室里精雕细琢几个样泵能够达到国Ⅲ。一台合格的样泵可能需要几天时间,要保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需采取很多措施,成本会大幅提高。”
有知情人士说,博世曾经进行过电调泵+EGR技术方面的研究,据称如果真正达到一致性,成本会大大高于高压共轨技术。博世在2000年就表示,不再开发和改进电调泵+EGR相关技术。博世已经声称放弃的技术,国内企业应该如何理解?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所有的发动机企业面临着严峻形势,处于燃油系统被博世、德尔福和电装垄断控制的弱势地位。电调泵+EGR的前景如何,能不能达到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应该由行业专家和环保部门的专家来评估。如果确实能够解决,是一件好事。”
企业观望
对于国内发动机企业而言,一个严峻的事实是,高压共轨发动机和单体泵中最关键的燃油喷射系统技术目前被博世、电装、德尔福等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垄断。国Ⅲ标准执行以后,资源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使重卡发动机不仅不能完全满足生产企业的需求,而且制造成本也大大增加,还威胁到了本土企业的产业主导权。
不少企业向记者反映,原本打算专心致志进行基础研发,现在有配装电调泵+EGR发动机的产品上了公告,由此可能会有很多企业产生改变思路的想法。因为企业要生存下去首先要满足市场需求。
“国内的油泵行业如果沉下心来开发高压共轨,不是做不出来。但是前几年重视不够,油泵行业对国Ⅲ普遍采取观望态度。已到7月1日前一个星期,还有企业在讨论采取哪种技术更适合。”一位油泵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现在很多企业在观望,随时准备上电调泵+EGR项目。这个技术门槛不高,没什么技术含量,基于以前的老技术稍加改进,估计有一两月就行。”一位发动机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说。
点晴评论:
国Ⅲ带来的思考
我国关键汽车零部件正面临严峻形势。一方面,掌握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进行技术垄断,并掌握着产业发展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严格的排放标准对企业技术储备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很多其他领域类似,在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燃油喷射系统领域,博世、德尔福和电装等跨国公司占据行业主导地位。我国汽车市场需求层次梯度大,对价格和技术的需求范围广,在对技术和排放没有严格规范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仍然有一定的生存空间。
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和排放标准提高,企业压力加大,特别是油泵油嘴行业。3.5吨以上商用车执行国Ⅲ标准的消息公布后,企业明显感觉到压力。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发动机企业人士告诉记者,严格的排放标准对国内油泵油嘴企业将造成致命打击,这仅仅是行业面临的问题之一。在国内个别企业配装电调泵+EGR发动机的产品上了发改委公告后,很多企业在跃跃欲试。
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有关部门是保护落后技术,个别企业在产品技术升级换代的时候不敢面对竞争,所以就想其他的权宜之计。其后果是,将打消真正踏踏实实进行发动机技术研发企业的积极性,并进一步拉大和那些处于领先地位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
技术路线之争背后是跨国公司的长远利益,甚至是某一国家的利益。一位采访对象说,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封锁很正常。在跨国公司技术封锁和技术升级换代的背景下,我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在哪里?如何在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战略间保持平衡?行业协会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如何引导和鼓励产业向健康和良性的方向发展?为什么总是在执行更加严格标准的时候,才发现我们的资源不足?如果说国Ⅲ标准当下正陷入尴尬,我们从这种尴尬中应该总结的教训是什么?下一步如何行动?毫无疑问,在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矛盾日益激化的今天,我国零部件产业发展出现了众多新的命题。每一个命题之间都有较强的关联,从而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当前形势似乎还没有到让人一筹莫展的境地。记者了解到,有的企业在坚持进行燃油系统的自主研发,试图在引进消化创新中寻找突破口。也许我们能够找到符合中国特色的解决办法。不管环境多么恶劣,自主创新是坚决不能放弃的。如何为这样的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舆论环境是全社会都应该面对的问题。
相关文章:
国Ⅲ实施关口技术路线急需确定
据有关人士透露,近日国家发改委组织主要汽车企业和发动机企业召开研讨会,讨论了实施国Ⅲ后柴油发动机的技术路线问题。会上,大家各抒己见,没有定论。
对于柴油发动机来说,实施国Ⅲ标准的关键是电控燃油喷射装置,因此,电喷系统发展路线的选择是决定国Ⅲ柴油机技术路线的关键。
国内电喷系统技术路线有四条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依靠电控共轨系统、电控泵喷嘴、电控单体泵和电控分配泵等燃油喷射装置,成功度过了欧Ⅲ阶段。
我国柴油车用户群体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在经济条件和使用条件上,客观存在高、中、低档车型和与之对应的柴油发动机以及配套的关键燃油喷射装置。目前,我国电喷系统主要有四条技术路线。
一是电控共轨系统。自发达国家实施欧Ⅲ标准起,电控共轨系统在中低功率的轻型车、轿车上使用比较普遍,且发展到欧Ⅳ和欧Ⅴ的继承性较好。但是其结构比较复杂,加工难度大,价格较高,对燃油清洁度要求较高,我国企业仍不能掌握技术,目前,国内只有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进行了小批量试配试用。
二是电控VE泵,即分配式喷油泵。这种喷油泵结构紧凑,对于高转速的轿车柴油机和轻型商用车柴油机很适用。这种技术在欧洲实施欧Ⅳ排放标准之前应用十分广泛。从欧Ⅱ升级到欧Ⅲ时,发动机要从机械VE泵升级到电控VE泵,发动机的结构布局和性能匹配不需要做很大调整,电控VE泵价格也基本与机械VE泵相同,但国际上目前没有这种技术升级到欧Ⅳ的成功先例。
三是电控组合单体泵。国际上,在大、中型车用柴油机上,电控单体泵技术是成熟的欧Ⅲ技术。但是,我国大量直列泵的发动机结构布局难以改用电控单体泵。因此,在国Ⅱ升国Ⅲ过程中,我国开发出了电控组合单体泵。这种技术对发动机改动小,价格便宜,对国内大量机型升级改造很合适,其缺点是高压油管比较长。
四是直列泵加电控调速器。这个方案是在直列泵的基础上,通过改进优化和加大喷射压力,并将电控调速器与冷却EGR结合起来使用。与其他方案相比,这个方案升级的改动最小,成本也最低。有人反映,这种方案容易产生“假国Ⅲ”现象,不好控制。
政策导向成关注焦点
国Ⅲ技术路线之所以产生争议,是因为每条路线在我国国情下的优点都非常突出,缺点也很明显。
电控高压共轨系统当前主要问题在于,自主开发品牌的技术成熟度低、品牌效应差,在与外资品牌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由于缺少自主品牌产品市场的竞争,外资产品价格居高不下。配6缸机的一套博世共轨系统需要1.5万~2万元,配4缸机的也要7000~9000元,还要加收匹配标定费用800万~1000万元。现在,一台本土国Ⅱ4缸4100增压中冷发动机的价格只需要1.2万~1.5万元,其中直列泵供油系统只需要1000多元。如果采用博世共轨系统升级国Ⅲ,仅硬件成本就将增加50%以上。
电控VE分配泵、电控组合单体泵和直列泵加电控调速器,被认为是过渡方案,面临政策导向问题。
因为汽车产品公告管理办法提出的关于产品排放标准符合性的原则,对于申报第三阶段产品的典型举例,只列举了高压共轨、电控单体泵和电控泵喷嘴。所以电控分配泵、电控组合单体泵和直列泵加电控调速器都属于“原则上不予通过”的泵种,只能作为特殊情况个案申报,要通过长时间、严格的审核。这使一些主机厂心存疑虑,在试配试用投入上持观望态度。
技术路线决定企业努力的方向
当前,我国电控燃油喷射装置还主要依靠外资品牌的共轨系列产品,供应量存在很大缺口。
有关专家指出:“我们现在必须下定决心追赶先进技术。在高压共轨技术上,我们已经落后了。国家政策应该对先进技术的发展有明确政策导向。”
还有一些人认为,正因为我国在高压共轨上处于明显劣势,如果一些适合我国国情的过渡技术被禁止使用,将会使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影响技术研发。
由于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等原因,国家环保部近日发出通知,暂缓3.5吨以下轻型柴油汽车国Ⅲ标准的实施。
企业应该加紧为国Ⅲ标准的实施做努力,当务之急就是确定技术路线,因为技术路线决定企业努力的方向。
文/ 邝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