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依然存在哪些不足?5月21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付于武。他认为,改革开放对于国内零部件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他也对目前零部件产业低端混战、高端失守、核心零部件缺失,以及市场份额不断被跨国零部件巨头蚕食的现状表示忧虑。
零部件产业的壮大与改革开放密不可分
“现在的零部件产业从规模上看,与改革开放前的状况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付于武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汽车产业的特点是缺重少轻,关键零部件和轿车零部件企业几乎没有什么规模。正是改革开放,市场的放开、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推动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轿车进入家庭,带动了大批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壮大。“现在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已经达到7400亿元(其中包括800亿元的进口零部件),其中配套市场有5000亿元,汽车出口市场有1200亿元,售后市场有1200亿元。他估计,随着我国汽车千万辆级市场的来临,明年国内零部件产值可以实现7000多亿元的规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发展,博世、电装、德尔福等外资零部件企业开始纷纷进入中国,目前国内有1200家外商独资和合资零部件企业。随着在中国的发展,这些企业把整个企业的价值链全部移入中国。付于武认为,改革开放既为中资零部件企业引入了学习的对象,也将国内的零部件企业带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零部件产品的出口就以每年30%的增幅增长,很多零部件企业具备了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随着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零部件企业逐渐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领域向技术含量高的产品领域拓展,从售后市场向配套市场挺进。
正视差距特别是技术上的差距
“评价一个国家的零部件产业是否强大,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判断:是否能对国内整车产业起到足够的支撑;是否能满足售后市场的服务需求;是否有持续不断的出口能力、有国际竞争力;是否有为跨国公司持续配套的能力。”付于武认为,从这四点看,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整体上与国外相比差距甚大,改革开放30年来,在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中,零部件产业相对滞后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零部件产业散、乱、差的局面没有改善,重量级零部件企业极为罕见。
“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零部件企业有3万多家,纳入统计范畴的零部件企业有6100多家。在这6100多家中,大型零部件企业只有39家,仅占0.63%。没有一家零部件企业能进入世界零部件企业100强。”付于武给出了这样一组让人忧心的数据。与此同时,跨国零部件巨头开始加紧在我国的扩张。这些企业不仅对国内零部件龙头企业虎视眈眈,而且也通过其带来的二三级配套商,继续挤压、蚕食低价位的零部件市场。
更让付于武担心的还是零部件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的差距。“低端混战,高端失守,核心零部件缺失是目前零部件产业的现状。”付于武说,目前发动机、汽车电子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跨国零部件巨头手中。这意味着,一旦相关技术标准和法规升级,我们的整个汽车工业都处在非常被动的境地。
国家虽然早在1994年颁布的《汽车产业政策》中就提出“要优先发展关键零部件技术,扶持零部件产业中的小巨人”。但这一设想不仅没有实现,而且从目前看,零部件核心技术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付于武认为,关键零部件技术正成为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实现突破的一大瓶颈。
未来10年将是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未来的10年,将是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应当形成合力助推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实现零部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付于武说,这一期间,资源的整合问题将是零部件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这种整合既包括资本的整合,也包括技术和人才队伍的整合。
“资本分散的国内零部件产业需要集中优势资本,加大研发投入,避免低水平重复竞争。在技术资源整合上,也要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方式,利用有限的技术力量实现联合开发。成立更多诸如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联盟、汽车装备技术创新联盟这样的合作组织。”付于武表示,行业各方虽然都已经认识到零部件产业的滞后问题,但是在如何及时跟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上还没有破题。零部件产业自主创新还需要跨越式进步,这不仅是市场的需要,更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