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汽车总销量比上一年增长了25%,预计2008年汽车总销量将达到1000万辆。但由于油价的持续增长、抑制政策、燃油税的实施以及私人轿车所有权法规有可能发生变化等原因,汽车总销量的增长速度将会降低至10%左右。可以说,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几轮高速增长,逐渐趋于平稳。但无论整车制造还是零部件供应,中国大部分汽车企业都还在做世界的加工厂。近年来,汽车工业盈利能力有所下降,整个汽车行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吃掉”了汽车行业的利润?
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吃掉”了汽车行业利润的12%左右
近年来,各种原材料如钢材、铝材、橡胶、煤、电等价格一路上涨,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基础材料钢材。从去年至今,钢材的价格涨了五成以上。其价格飞涨之快出乎众多厂商意料之外,令人措手不及。今年,钢材价格指数创历史新高。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市场监测,今年1~2月我国钢材市场总体价格水平比年初上涨3.8%,比去年同期上涨29.7%。分月来看,涨幅逐月攀升,1月份比去年12月份上涨1.9%,2月份比1月份上涨3.7%。中信证券研究部首席分析师周希增近日表示,钢材价格仍有上涨空间。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陈中涛认为,从目前来看,国内钢材市场价格保持高位运行的支撑条件仍然较多,国际铁矿石价格65%大幅上调,钢铁生产成本继续攀升。进入2008年,钢材生产成本继续呈上升趋势,不仅是铁矿石,包括煤、焦、电、人力在内的所有成本都在上涨。而且,钢铁生产的外部环境趋紧,钢铁生产制约因素增多,生产增速继续减缓等等,这些原因都将使钢材价格保持增长态势。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生产钢材46685万t,减去出口用钢材4301万t,国内实际生产钢材42384万t;船舶行业用钢566万t,家电业用钢500万t,汽车行业用钢为1700万t,占当年国内钢铁生产总量的4%,是真正的钢铁大用户。在汽车行业原材料构成中,钢铁重量占50%以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姚杰认为,伴随着我国汽车业的高速发展,今后几年汽车行业对钢材的需求仍然十分旺盛。根据2008~2020年汽车产量及保有量预测,到2015年,汽车行业对汽车用钢的年需求量将上升到1637万t,2015年达到2100万t左右,2020年有望达到2700万t左右。
与钢铁行业的高投入、高成本、高收益、高风险不同的是,汽车行业是高投入、高成本、低收益、高风险。虽然原料、能源、成本的价格一直在上涨,但汽车产品的单价却一直在下降。2007年铁矿石价格上涨9.5%,加上原材料涨价,使行业利润率水平从2007年预期的5.2%下降到2008年的4.7%~4.82%左右。据生产汽车发动机活塞的湖南江滨公司成本管理人员介绍,2007年,公司原材料成本涨价达到2000万左右,大大消耗了公司的利润。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行业利润增速6%~8%,静态估计侵蚀汽车行业利润的12%左右,成为“吃掉”汽车行业利润的第一大“猛虎”。
质量问题多发,投诉居高不下“吞食”汽车行业利润
在“2007年第四季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中,用户对质量的投诉占66.2%。质量投诉居高不下,长期吞食汽车行业的利润。有的汽车企业,产品综合合格率仅达百分之八十几,这就相当于一年当中有两个多月是在做无用功,无论怎么提高产量,将近20%的产量相当于白干,这20%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在原材料等各项成本大幅涨价的情况下,质量问题将吞食汽车企业利润直到企业消亡。汽车行业在“量”得到突破的基础上,应树立以“质”取胜的理念,用长远发展的眼光经营企业,推行全员质量,扩大品牌的知名度,建立和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汽车产品质量过硬,减少质量损失,把企业利润从质量问题中抢回来。
生产不集中,配套关系狭窄“消耗”汽车行业利润
在日本,一个汽车厂的零部件协作厂就有上万家,而国内一些大企业集团的横向配套厂仅数百家,多数零部件靠集团内部企业或关联企业生产,而不是由独立的社会专业汽车零部件厂去生产,这样势必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劳动生产率,从而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最终阻碍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各大整车企业配套自成体系,特别是发动机动力总咸,无论是商用车或是乘用车,几乎都有自家的配套企业。这就造成了企业销售规模偏小,研发费用不高,技术创新滞后,因此产品仍需不断引进,或不断委托设计(所谓联合设计)。总之,按集团、按地区自成配套体系,造成了整零配套关系狭窄,消耗了汽车行业的整体利润。在汽车生产全球化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整车质量和降低成本,许多汽车厂家开展零部件全球采购。这是经历了几乎所有零部件由整车厂自制的初始阶段、逐步增加外购零部件比例的低级阶段后,才逐步发展到目前全球采购的中级阶段。全球采购的优点是整车厂可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零部件竞争优势,获取市场的最新技术,适应汇率波动以及集团采购的批量效果,得到最佳质量、最佳服务、最合理价格的配套产品。因此,实施全球采购战略,扩大外购率,减少自制率,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最好的产品质量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