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消费税上调尚未搔到痒处
作者: 顾行成 来源: 上海汽车报 日期: 2008年08月24日

自2006年4月1日汽车消费税税率提高之后,为了进一步抑制大排量汽车的生产和消费,并鼓励小排量轿车的生产和消费,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自今年9月1日起,再度提高大排量汽车消费税税率,并降低小排量车用车消费税税率。

从此次消费税税率调整中,不难看出,此次“扬小抑大”对于占据市场绝对主流的1.0L~3.0L车型,并没有涉及。而其所涉及的无论是3.0L以上车型或是1.0L及以下车型,都是目前车市中的少数派,目前,国内市场上国产大排量车型的销量只占整个乘用车市场的0.5%左右,而1.0L及以下小排量车型中目前还在销的产品屈指可数,唯一受影响比较大的也就只有进口大排量豪华车市场,其影响也仅在于经销商的赢利将大幅增加。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消费税的调整,很难对国内的汽车消费市场产生很明显的影响,它对节能环保方面所产生的效果,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

国产大排量车前途有些坎坷

对于国产大排量车来说,涨价或者停产,是一道必需面对的选择题。日前,奥迪已经基本明确其可能停产部分国产大排量车型,其中包括A6L和A8的部分车型,这些车型未来可能采用进口方式进入国内消费市场。而在6月末刚上市的东风日产新天籁,其3.5L公爵版正好被政策卡住,而据相关人士透露,目前东风日产正在对其9月份以后的新天籁价格策略进行讨论,预计很快将对价格作出调整。同样面对涨价难题的还有新雅阁的3.5L车型以及一汽丰越的兰德酷路泽等车型。

这其中,原本厂商指导价在33万元出头的新天籁和雅阁的3.5L车型,在涨价后其性价比不可避免的会有所降低,而这一区间的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这也对厂商提出了挑战,差不多2万多元的涨幅,该如何消化,才能让消费者不至于过多流失,这并不简单,非常考验厂商的危机处理能力,

进口大排量车经销商疯狂囤货

早在6月份消费税提高的消息在业内流传开始,经营大排量进口车的经销商们就开始纷纷加大库存量,一些经销商甚至通过融资等手段,以获取现金来主动压库。与此同时,市场上的大排量豪华车的优惠促销也几乎在一夜间就消失了,不少经销商纷纷取消了现货供应,预订订单也都挪至9月以后才能提车。

对于这些经销商来说,这次税率调整,无疑是一个赢取暴利的大好机会。由于消费税是价内税,在进口车到岸后税率就被附加到裸车上,所以,经销商在9月份之后销售其之前囤积的库存车,增长的消费税就直接变成了经销商的利润,可以说,在9月份前入库的车辆,一辆能抵好几辆。

目前市场上进口大排量车市场价格大都在60万元以上,100万乃至数百万元的豪车也不罕见,在这一消费领域,涨价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毕竟其针对的并不是工薪阶层或中产阶级,无论油价也好,车价也好,都只是个人价值体现的一部分而已。节能环保,在这里基本是搭不上边的。

小排量车或又面对尴尬境遇

这两年,车市似乎有个怪圈,国家不断发布促进小排量车发展的政策,小排量车也不断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但伴随着春天的,却是其市场份额的一路下滑,目前市场占有率已经不足5%,这和今年的股市多少有点类似。

这次税率调整,对于艰难度日的1.0L及其以下乘用车来说,每辆的成本下降了600~800元,多少有些杯水车薪的味道。笔者很有点疑惑,在小排量车市场已经萎靡不堪的今天,出台这个政策真的能对这个区间的消费起促进作用吗?

而且,不明白为什么不将此次税率调整范围扩大到1.5L以下,1.0L及其以下在销的不足10个品牌,如果说要鼓励小排量车的发展,适当扩大范围岂不是效果更佳?而如今也只是在场面上落得个好看而已。此外,既然要鼓励小排量车发展,那为什么不干脆将其3%的率一降到底,虽然同样起不到很明显的作用,但在其所谓的象征意义上,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

结合以往经验,1.0L及其以下的小排量车,在这次的所谓“春天”里,还是很难摆脱销量一路阴跌的颓势。

其实,从此次税率调整的消息早在6月份就在业界被传播开中就可以看出,政府并不想抑制国内汽车消费。或许是对于今年汽车行业发展前景有所保留,故而此次调整避开了市场主流车型,以免对行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3个月的时间,足以让所涉及厂商和经销商事先做好应对安排。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无非也就是利用这次调整传递出一个信号,节能减排是肯定要施行的,但手段不会太激烈。

那么,或许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燃油税的出台可能又要无限期迟了。

\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