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欧盟商会向中国政府递交《建议书》
作者: 邝蕾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08年09月22日

9月9日,中国欧盟商会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8~2009年度《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欧盟商会汽车工作组和汽车零部件工作组代表相关企业,提出了今明两年最关心的问题和主要建议。汽车企业并购、大部制改革是欧盟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关注的新焦点。3C认证和商用车长度限制问题则是欧盟企业继续关注的老话题。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说:“这份厚达400页的《建议书》包括了商会23个工作组和6个论坛1000多家在华企业的观点,并为改善商业环境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商会秘书长玛莉莲说:“中国领导层认可创新、开放和竞争的重要性,这令人鼓舞。我们坚定支持中国为确保可持续平稳增长所作的努力,在这一版《建议书》中提供了300多条建议,正是希望协助中国政府实现这一目标。”

据悉,这份《建议书》已呈递给中国各级政府及监管机构,还将递交给欧盟布鲁塞尔总部。

大集团重组被认为是“重大突破”

汽车和零部件组的建议书中提到,2007年中国汽车产业最显著的突破就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与跃进集团签署了全面合作意向书。“合作意向书的最终达成,得益于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这向产业整合迈出了重要一步,既打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禁锢,也促进了商业规则的合理发展”。

但是,伍德克在并购问题上表达了一些忧虑。他说:“尽管目前中国企业已经在国际大型收购中取得成功,比如上汽和南汽对英国汽车公司的收购,但是在外国企业收购中国大型企业的商业运作上,还存在一些障碍。”

政府改革也是今年欧盟在华企业关注的新话题。伍德克用表格形式展示了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市场监管改革上的重大进步。比如《劳动合同法》生效、组建五大部委、颁布和实施《反垄断法》、更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颁布《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等等。“我们欢迎政府机构重组,并关注实施进程。”伍德克说,“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政府一些机构还存在职能上的交叉。”

欧盟商会汽车事务负责人、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办事处首席代表戴麟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欧盟在中国的汽车企业对今年以来中国的发展环境,总体是非常满意的。实行大部制后,汽车行业相关管理职能被分在工信部和发改委两个部门实施,欧盟汽车企业对这两个部门的具体职能还有些困惑,希望能尽快明晰。

3C认证“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建议书》中,欧盟商会汽车和零部件工作组再次反映,现在执行的中国强制性认证制度(3C认证)“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难以维护,这是一个既费钱又费时的复杂程序”。《建议书》提出,尽管3C标准与欧洲的标准大体相同,但是已经通过欧盟认证的进口车和零部件,仍需要再通过3C认证。中国相关领导和行业专家最近也提出,在重点出口国间建立国与国之间的标准互认,可以为出口企业提供方便。

欧盟商会代表希望中国尽快加入《联合国1958年日内瓦协议》,成为国际统一认证的成员国。“由于中国汽车企业越来越注重出口,避免重复测试也是符合中国企业自身利益的。”欧盟商会相关负责人说。

放宽当前法规对商用车长度的限制,也是汽车工作组提出的老话题。《建议书》提到,中国幅员辽阔,如今在中国,相对于GDP来说,运输和物流成本较高,中国的物流成本是欧盟国家的两倍。商会汽车工作组认为,提高运输效率并降低成本的一个办法,就是让车身更长的商用车参与运输。

据悉,中国现在实行的《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规定了商用车最大长度。欧盟汽车工作组认为,如果总车身长度能达到25.25米,就有可能运输三个集装箱。而根据当前的长度限制,一辆车只能运两个标准集装箱。

成本提高是热点话题

《建议书》显示,去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超过了3020亿欧元,比2006年增长17%。《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7》显示,在过去3年中,一半参与调查的企业,每年劳动力成本增加达到10%以上。商会会员预测,这个趋势还将持续,但是欧盟企业对他们在华的经营前景普遍表示乐观。

有记者问,中国制造成本不断升高,欧盟企业是否会逐渐失去对中国投资的兴趣?伍德克回答说,中国的经济正在调整,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工人利益得到了更好保障。“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越来越像欧洲,我们相信这些改变最终都会使欧盟在华企业受益。”他说。

伍德克认为,现在中国政府在电价和水价上的补贴,虽然使在华欧盟企业降低了成本,但是这不能反映出真正的成本,也不可能长期持续。“我们认为,这种补贴迟早会撤消。将来必须要通过先进的技术降低成本。”他说。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