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EGR重卡销售火暴,一些采用高压共轨技术的发动机企业再也坐不住了。
日前,潍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他们的EGR产品已经拿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文,正在做环保部门的认证。“不过,我们还不是继重汽之后最早拿到批文的企业,玉柴的动作比我们还快两天,目前也在等待环保部门的认证。”这位人士说。
据了解,一汽等企业也在加紧EGR产品的申报工作。此前,有关人士透露,一汽研发的内置式EGR国Ⅲ发动机已经通过台架试验,正在申请型式核准,很快就能投入生产。在记者采访多家柴油发动机企业过程中,他们都表示已掌握EGR技术,并已开发出相应的发动机,就是难过审批环节。
EGR技术在争议声中得到政府部门的再次承认。
前世之困
早在今年7月1日国Ⅲ标准正式实施前,关于实现国Ⅲ技术路线的争论就已弥漫业界。在“汽车产品公告管理办法”推荐的常规技术路线中,只提到了电控高压共轨、电控单体泵和电控泵喷嘴3种。中国重汽采用的直列泵+EGR技术被认定是“非常规路线”。由于此前重汽的这款产品已经获批,就意味着国家相关部门认可了这种技术路线。
争论没有因此打住,“常规”和“非常规”技术路线的讨论频频见诸报端,专家各执其辞,质疑声大过支持声。
支持的专家认为,这种成本较低、对国Ⅱ继承性较强的技术,符合我国国情,是我国汽车排放标准从国Ⅱ升级到国Ⅲ比较可行的途径。此外,还可以打破一些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
质疑者对这种技术能否真正达到国Ⅲ排放标准表示怀疑,理由有三个方面:一是稳定性差。二是通过尾气处理的办法达到排放标准,实际效果值得怀疑。三是应对排放进一步升级难度大。质疑者认为,EGR技术只是对动力性和经济性以及整车的操控性能有所改善,最终导致一种排放物降低,另一种排放物升高。这是钻了现行国家政策的“空子”,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国Ⅲ排放标准。采用此种技术路线的发动机容易造假,会导致假国Ⅲ出现。
为了调解国Ⅲ技术路线之争,国家发改委召集十几家商用车和发动机企业开会,并达成了一致意见:要对准备上公告的、装配非常规技术路线的国Ⅲ发动机车型进行核查,符合要求后,才能上公告。
与此同时,中国重汽批量生产装配EGR发动机的重卡开始陆续上市。其他商用车和发动机企业一边继续批评EGR技术路线,一边悄悄观察伺机而动。
1万元的诱惑
此前记者采访的无锡油泵油嘴研究所一位专家认为,这种争论并非技术路线之争,而是成本之争、利益之争。据了解,从价格上说,装配EGR国Ⅲ发动机比国Ⅱ贵1.4万~1.6万元,装配高压共轨的国Ⅲ发动机比国Ⅱ贵2.5万~2.8万元,两种不同技术的国Ⅲ发动机,增加的成本相差1万多元。
价格对销量的影响非常明显。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产销数据显示,一汽1~8月继续以94853辆位居行业首位,东风、中国重汽分别累计销售89226辆和85049辆重卡,位列第二和第三。8月、9月数据显示,重汽与一汽、东风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3个月前,重汽1~6月销售重卡69594辆,比一汽、东风的同期销量分别少17115辆、9789辆。到了9月,重汽1~9月累计销量达到93000多辆,比一汽、东风分别只差6000辆和1000辆。
从重汽不同寻常的销量变化中不难发现,占据价格优势的EGR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十分强劲。为了应对激烈市场竞争,不少企业开始大幅降价。博世推出了经济型高压共轨发动机,国内一些企业称其在倒贴钱降价。据消息人士透露,国内某企业甚至拿出巨资,给装配高压共轨发动机的重卡每辆补贴1万元,试图通过降价达到赢取市场的目的。
口子打开
在降价的同时,关于玉柴、潍柴等企业正在加紧申报EGR发动机的传闻很多,对时间表的推测出现不同版本。近日,记者在中国国际内燃机展览会上,从潍柴一位知情人士口中得知,玉柴和潍柴的EGR产品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记者向玉柴副总经理吴其伟核实这一消息时,他回答“别的企业在做什么,我们就在做什么”。
玉柴和潍柴顺利过关,说明有关部门此前把紧的口子已经松开。记者还记得7、8月采访多家发动机企业时,他们说想上EGR产品,但很难获得批准。如今形势已变,玉柴、潍柴即将加入EGR产品生产行列,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可能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EGR发动机的生产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