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航盛找到中小企业突围之路
作者: 张彦武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08年12月29日

据报道,今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下半年,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恶劣,如何突围困境,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显得尤为重要,航盛用它们的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

在车载电子领域,如果说航盛是一家平凡的企业,恐怕不认同者居多。于是,深圳市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洪把这句话丰富了一下:“创新已经融入航盛人的血液当中,正是凭借着这种情结,让航盛这家非常平凡的企业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

航盛在1993年成立之时,曾经是一家濒临倒闭、连年亏损、仅有20余名员工的国有企业。那时的航盛,没有资金,没有市场,没有人才,甚至没有图纸。当时曾有人与杨洪打了一个赌:“如果航盛能发展起来,我的手上就能煎鸡蛋。”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航盛的未来。

杨洪是个不信邪的人,硬是凭着一股拼劲儿带领航盛杀出了一条血路,如今的航盛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经过15年的发展,航盛总资产逾15亿元,净资产逾6亿元,共有12家子公司。2008年,国内销售额前20位整车厂中有18家是航盛的客户,国内市场覆盖率达90%,市场占有率达30%。在国际市场上,国际10大汽车制造公司中,航盛进入了其中6家的全球采购体系。航盛成立15年来,产值、销量分别比成立初增长了1400倍、430倍。

15年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却是漫长的考验。15年的积淀,航盛有底气说出一个厚积薄发的道理:惟有创新,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困境时,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追溯航盛发展史,“创新”二字始终贯穿航盛走过的每一步足迹。

在体制创新方面,航盛于1999年实施了员工入股、持股经营的模式,2001年、 2002年先后有两大股东注资航盛,优化了公司管理结构,成为运作规范的股份制公司;在管理创新方面,航盛通过实施以业绩为重点驱动,以品德、能力、知识为核心要素的考核体系,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的绩效考核体系;在技术创新方面,航盛形成了自主研发、国际合作、厂校联合的“三位一体”技术开发模式,目前拥有专利近百项;在产品创新方面,航盛拥有高、中、低档数十个产品平台,数百个产品,形成了生产一代、设计一代、预研一代、构思一代“四代同堂”的产品格局;在市场创新方面,航盛秉承“二八原理”, 80%的收益来自于20%的客户,并制定了“打阵地战,攻主战场,交大朋友”的市场营销战略,一旦进入整车厂的配套体系,必须通过产品性价比优势和服务优势来占领第一供应商的位置。

正是源于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航盛于两三年前就调整了产品结构,实施了产业升级,形成了以汽车电子为主、铁路电子和航空航海电子为两翼的三大产业板块发展格局。也正是由于创新赋予的生机与活力,才使得航盛在应对困难时显得更加从容。杨洪告诉记者:“由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汽车行业下滑,对公司销售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总体来说今年销售收入仍比去年略有增长。由于我们抓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比较早,所以产品毛利率大幅提高,这是技术创新的结果。”

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普遍出现困难的当下,杨洪能有如此底气实属不易,航盛用实际行动为中小企业突围做了最好的注解。2003年以来,航盛连续5年保持在行业的龙头地位;2006年,航盛获得了日产-雷诺颁发的“全球技术创新奖”,成为其全球3000家供应商中获奖的6家之一,是国内惟一获此殊荣的中国企业;航盛自主研发的产品成为铁道部高铁项目替代进口的惟一指定产品;航盛跻身航空电子领域,在该领域的世界前沿技术和填补国内空白方面取得突破。

按理说,作为一家中小企业能有今天的大好局面,航盛应该满足现状,但他们没有这么做。“如今的航盛就像一只鸭子,浮在水面上看似悠闲,但双脚在水面下不停地努力划动。”杨洪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车身电子领域,航盛已经投入巨资,誓要打破由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在车载电子领域,航盛正在谋划迈出海外收购的第一步。

“物竞天则,适者生存。在危机面前,要生存,要发展,惟一的出路就是敢于创新,敢于应对困难局面,从而使危机转化为机遇。”杨洪谈起中小企业突围之路时,他的语调坚定无比。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