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2008年世界主要汽车市场涨跌差异大
作者: 黄春棉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09年03月23日

编者按:虽然全球上年度汽车销量的统计数据通常要在今年5月才能出炉,但在近两个月中,各主要汽车市场的销量大多已公布。本报收集了近来散见于各国媒体的不同国家汽车销量。其中,多数数据为新车注册量,部分数据包括未经审计的企业年报数据。

全球第一大市场美国的领先优势已不明显

美国2008年汽车销量整体下滑18%,成为美国汽车业1992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总销量1320万辆,远低于2007年的1610万辆。

2007年,美国市场销量约为位居第二位的中国市场的2倍。而在2008年,两者的距离大大缩小。美国市场容量绝对全球第一的趋势开始发生改变。

美国市场销量急剧下降的同时,美国汽车产业的地位也大受影响。通用汽车、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车企,在美国本土市场占有率首次降至50%以下,为47.5%。

欧洲市场冰火两重天

根据商务部网站最新公布的数据,2008年欧洲(27个成员国以及欧洲自由贸易协定国家)汽车市场比2007年下降7.8%,新车注册量为1471万辆。创1992年以来最低水平,仅2008年11月,新车注册量就下跌17.8%,注册量减少92万辆。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统计,2008年西欧汽车市场需求量较2007年下降8.4%。该区域受金融危机影响表现比较突出的是2008年第四季度,该季度市场需求量较2007年下滑19.3%。市场需求下降较少的国家是新入盟国家,仅下降0.7%。

西欧国家中仅有芬兰(11.2%)、葡萄牙(5.7%)、比利时(2.1%)和瑞士(1%)在2008年销量有所增长。主要国家中,西班牙(-28.1%)跌幅最大;意大利(-13.4%)、英国(-11.3%)次之;德国(-1.8%)和法国(-0.7%)呈小幅度下降。在新入盟国家中,波兰为最大的汽车市场,较2007年全年增长9.4%,捷克共和国2008年汽车市场增长8.4%。而罗马尼亚(-11.7%)、匈牙利(-9.2%)汽车市场出现较明显滑落。

欧洲汽车市场遭受相对较小的冲击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欧洲消费者对柴油汽车的需求还算稳定。柴油车的比例已经在注册新车中的比例占到53.1%。目前在欧盟14国开始征收的CO2排放税,对于地区汽车消费的需求具有一定导向作用。另一方面,欧洲消费者对小尺寸汽车的需求也在增长。有数据显示,小型和中小型汽车的需求在2008年上半年注册新车中的比例分别占到38.4%和32.3%,同比增长37.7%和32.1%。

此外,欧盟制定全球最严格的汽车环保排放法规也由来已久,目的正是希望欧洲车商能在政府的政策刺激下,迅速通过高效低排放动力技术的积累,提升欧洲车商的核心竞争力。业内人士分析,欧洲汽车企业在柴油发动机、涡轮/机械增压发动机、以及诸如双离合器等动力总成技术方面,具有坚实的战略储备。

从战略层面来看,欧洲的汽车企业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种类。像奔驰、宝马这些老牌德国车商,其销售市场遍及世界各个角落,品牌和技术优势十分明显,面向未来更清洁、更节能产业趋势的技术储备也十分充分,他们的主力消费者都是各地域中具有较高购买力的各层次高端人群,即便销量有所下降,也不会出现美系车企动辄两位数的降幅。

日本汽车市场销量创35年来最低

根据日本汽车交易商协会公布的数据,2008年日本国内新轿车、卡车和客车销量较2007年的343.4万辆下降6.5%,至321.2万辆(该数据不包括微型轿车和微型卡车销量)。

日本汽车交易商协会称,2008年国内汽车销量已连续5年下降,并创下1974年313.3万辆以来的最低水平。

汽车销量的下降主要是由去年最后几个月经济衰退遏制了消费者需求引起的。同时,去年汽油价格高涨和日本人口不断下降也是导致汽车销售低迷的原因。

新兴市场逆势上扬

“金砖四国”依然是市场活跃、发展潜力大的代名词,除印度以外,虽然销量增幅下降,但依然成为2008年汽车市场的顶梁柱,俄罗斯、巴西和中国分别增长了24%、14%和7.3%。

自2000年以来,印度汽车市场开始表现得相对比较活跃,尤其印度政府在制定了《2006~2016年汽车发展计划》后,这个市场把小型汽车作为未来的战略定位,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制造商。印度政府预计,到2012年,它将在全球小型车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统计显示,在1992~1993年期间,汽车占印度GDP的2.77%左右,到2006~2007年的时候,汽车市场的贡献度已增长到5%。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组织的统计,去年巴西汽车的产量为321万辆,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六大汽车制造国。在全球主要汽车市场表现异常的时候,巴西汽车市场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