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商务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这让位于青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青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纪奕春深感振奋:“这个从5月1日开始实施的管理办法,实际上是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之一。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向国际化迈进,《办法》给我们带来了动力和信心。”
像纪奕春一样,有这样想法的零部件企业老总还有很多,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告诉记者:“国内很多汽车零部件企业不愿‘走出去’,一是担心经济实力不够强,二是不知道怎么收购,三是担心收购过来经营不好。在《办法》出台后,可能会改变一些零部件企业的观念。”
买过来却养不活,恐怕是汽车零部件企业最不愿看到的。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董建平从宏观层面给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出了建议:“一是明确企业需要什么,出去要收购什么,据此制定‘走出去’战略;二是树立共赢观念,与并购对象建立合作关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并购之后就裁员、转移设备了;三是通过中介机构收购,这样有助于降低收购风险。”
经常到北美出差的宇辉久信国际投资(中国)有限公司CEO荣辉对于“养不活”的问题,提供了几个解决方案:一是收购一些陷入困境的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亚洲区的业务或在中国的业务,这样对收购方来说,由于原来就是本土化经营,风险会相应降低;二是收购成功后,再转手承包给专业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三是采用原来的经营团队;四是不全部收购,而是参股控股,或者只收购一条生产线、一个工厂。
荣辉认为,政府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特别是针对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央政府应在政策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为出去并购的企业提供税收、审批上的便利。对于国内的大投资机构,中央政府应给予明确的政策信号,引导他们投资国外实体经济,包括支持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并购。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发挥推动作用,特别是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地区的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这些有“走出去”意向的企业,抱团到海外进行并购。
“单个零部件企业实力较小,跟收购对象谈判效率低下,并且容易和国内其他企业构成竞争关系。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企业作为一个‘集团’去谈判,会提高谈判效率和议价能力。”荣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