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后7月我国卡车市场走势预测
作者: 杨琳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09年05月25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前4个月,我国卡车市场总体处于下滑态势,但下滑通道已经变窄,轻卡、自卸车等部分车型在政策拉动下出现强劲反弹。

与全球持续低迷的卡车市场相比,我国卡车市场是一个亮点,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市场。但是,这个亮点的光亮能持续多久?今年后7个月国内卡车市场走势如何?目前尚难准确判断。

卡车市场前景“能见度”低

今年以来,围绕我国经济走势,各方经济学家的争论此起彼伏,观点满天飞,让人眼花缭乱。分析一下与卡车行业关联度较大的物流、发电、煤炭、钢铁等行业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前景并不乐观。

进入5月以来,国内钢材价格连连上扬,钢材需求有起色,但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正处在钢材需求旺季,与去年同期相比仍相差较多,再加上国际经济形势不好,近期钢材价格连续上涨并非市场需求转暖的前兆。

权威入士分析,今年我国物流业投资项目和投资总额同比将减少15%~20%;多数运输企业业务量同比将下滑20%~30%,60%以上物流企业的业务量将出现负增大。最近,“长三角”地区物流市场出现回

暖迹象,业内人士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政府资金的投入。这种区域性的回暖难以持续,不足以表明整个物流行业的现状。

今年前4个月全国用电量继续下降。其中,工业用电4月同比下降9.3%,5月上旬,日均全国统调用电量降幅达到4.3%。由于在我国工业用电量占国内总用电量的75%左右,用电量的减少说明我国经济仍未完全恢复。

用电量减少,直接导致发电企业对电煤需求的萎缩。最明显的表现是,进入5月,秦皇岛港存煤开始出现显著回升。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低位运行,煤炭过剩压力继续加大。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以及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卡车市场前景“能见度”非常低。

企业谨慎看待未来市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前不久在预测我国商用车行业走势时说,从发展规律、经济形势以及其他特殊因素的作用来看,今年我国商用车市场应被看好。

徐长明分析说,对商用车行业而言,有三个发展规律值得关注:一是从长远看,到2020年之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加速发展的阶段。GDP年均增长预计在9%左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到2020年将达到60%左右。二是我国物流运输强度仍然很高,资源分布越不均匀,运输强度就越高,而我国是资源分布很不均匀的国家。从三大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在逐年增加,这对商用车行业的发展是利好消息。三是公路承担的货运量在不断增加,而且发展空间广阔。到2020年,我国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00万公里,高速公路8.5万公里。

也许是因为身在市场中,市场的低迷让卡车企业有切肤之痛,多数卡车企业对市场未来走势持谨慎态度。

东风商用车公司副总经理黄刚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中重型卡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市场需求下降,企业产能放空;市场处于去库存化阶段,流动性下降,企业现金流短缺;上游供应链和下游经销网络融资风险加大,融资条件恶化。未来3~5年内,我国经济将进入调整期,增速开始放缓。

从对卡车行业产生直接拉动作用的因素看,国家4万亿元投资正逐步到位,对自卸车的拉动作用已经显现,从4月开始,自卸车销量增速开始放缓。下一步,国家是进一步把投资全部放在一系列大项目上,还是改变投资重点,或者在税收体制上进行改革,都难以预料,对卡车的拉动作用能持续多长时间难以估算。汽车下乡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轻、微卡的销售,5月19日,国务院又部署了70亿元补贴汽车、家电以旧换新,今后一段时间,卡车结构性增长的特征将更加明显。

大多数卡车生产企业认为,明年下半年,卡车市场有望走出低谷,但要恢复到2006年和2007年的水平,似乎不太可能。

行业自身问题亟待解决

既然今明两年世界经济衰退已成定局,何时能够恢复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问题。与其对宏观经济环境寄予厚望,不如脚踏实地,积极解决行业、企业自身问题。

业内专家说,这场危机将促进企业和整个行业在三个方面进行变革:一是商品与技术的变革。企业需研发节油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以降低车辆使用成本。二是市场策略的变革。经济危机形势下,企业原有市场萎缩,将促进企业大力开拓新市场,如海外市场和农村市场。三是强化管理。企业需强化内部管理,削减成本和费用,改善现金流,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他建议,出台促进中重型卡车市场发展的具体政策;国Ⅳ技术路线和实施条件应早做准备,规范国Ⅳ排放法规的执行;进一步加强品牌和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联合对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攻关。

一些企业认为,解决卡车行业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超载、非法拼装等问题,建立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对卡车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