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跨国公司7%-10%的研发投入,国内企业仅为0.6%
6月3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汽车蓝皮书》,根据统计数据,目前内资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在全行业中的比例还不到1%,大中型企业也不足15%,且内资零部件企业90%的市场份额和制造能力都集中在低端产品上;而其余10%涉足高端产品的内资企业,绝大多数也都与外方进行了合资。在几乎已被外资垄断的核心零部件技术领域,国内企业均难实现较大突破。
外资加强控制
数据显示,在我国,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商占整个行业的72%,而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与此同时,外资也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内资零部件的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至25%。
此外,关键技术市场也几乎被外资企业垄断。数据显示,在我国汽车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0%、100%、91%和69%,进口自动变速器在国内市场上的份额也高达78%。之前,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有可能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但自08以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进口关键零部件。
政策缺位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汽车整体实力发展滞后与国家政策的关注度不高密切相关,从国家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来看,对整车发展的关注度都远远高于汽车零部件。
数据显示,除长三角地区汽车零部件产值比重可占到全国的37.2%外,其他汽车零部件重点分布区域的产值比重仅占全国的6%至12%。
虽然在1994年和2004年汽车产业政策中都述及汽车零部件的发展问题,但仍然缺乏系统性的战略设计和政策设计,而今年年初发布的《汽车产业振兴与调整规划》中虽也明确提出“核心零部件自主化”,但缺乏落到实处的具体政策。这导致绝大多数的内资零部件企业,难以获得资金与技术的支持,也无法与整车厂形成稳定的供应商关系。
政策缺位的问题不仅导致外资对国内的零部件市场形成垄断,也导致内资零部件企业在资金投入和产品开发方面明显滞后于外资零部件供应商,更滞后于整车的发展。
数据显示,国内汽车零部件商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连续数年都仅为0.6%左右,但跨国零部件公司的这一比例却可达7%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