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产业 > 正文
日本汽车市场下滑放缓
作者: 常诚 来源: 中国汽车报 日期: 2009年07月20日

作为一个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日本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大,内外需同时不振导致日本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今年第二季度以来,随着各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开始初见成效、企业库存调整有所进展以及日本政府出台的鼓励消费政策,内外需求均出现回升,日本汽车市场下降趋势也开始放缓。

上半年销量同比下降26.4

日本汽车销售协会近日公布了6月及上半年日本汽车市场的销售统计数据。6月,新车销量是24.33万辆(不包括微型车),比去年6月减少13.5%;1~6月的累计销量是130.38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6.4%。其中,乘用车6月销量为21.98万辆,同比减少9.5%;而1~6月的累计销量是116.04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5.1%。

虽然日本汽车市场销量仍然在下降,但是从4月开始,下降的速度在逐渐放缓。4、5两月汽车销量的同比降幅分别是28.6%和19.4%,6月为13.5%,比前两月进一步减小。尤其是乘用车市场,6月的销量同比降幅已经在10%以下。从这个趋势,日本业界普遍乐观地认为,日本汽车市场已经接近谷底,有望不久之后出现反弹。

混合动力新车型热销

今年上半年,日本汽车企业基本处于“静观”和等待的状态,市场上各种活动比较少,其中混合动力新车型的上市成为最大的亮点。

丰田公司推出的第三代普锐斯,创造了日本车市的一个纪录,5月18日丰田的新普锐斯推向市场后,当月销量超过1万辆。6月,普锐斯销量超过2万辆,并且超过其他普通乘用车销量成为日本市场销量第一的车型。更出乎意料的是,截至6月底,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普锐斯订单已经超过20万辆。

普锐斯的竞争车型,本田公司今年推出的新—代混合动力车Insight,市场表现也非常好。该车2月在日本上市以来销量不断增长,助推本田公司的整体销量连续三个月出现同比正增长,成为日本汽车企业中最先显示出脱困气象的厂家。

另外,从单一车型的销量来看,今年上半年销量排名前列的车型有两个共同点:低油耗,低价格。6月以及上半年度汽车销量排行榜上,前3名都是我们国内也非常熟悉的三款车型:本田飞度,丰田威姿(雅力士)以及混合动力车型普锐斯。尤其是普锐斯,丰田推出新款普锐斯的时候,定了一个远远低于市场估计的价格,这成为它畅销的重要原因之一。

\

\

政府鼓励政策意在长远

目前日本汽车市场的逐步好转,一方面与整体经济环境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日本政府针对经济危机采取的两项政策开始显示出效果。一项是“环保减税政策”,即从今年4月开始,对于油耗和排放达到一定技术标准的车型,在购买时可以享受两项汽车税的减免。而现在日本市场上畅销的车型,全部都在这个减免范围内。这样实际上相当于在普通消费者购车时,政府通过减税给予了变相的购车补助。另一项政策是“废旧车换新车补助金政策”。具体地说,车主如果把现有的13年车龄以上的旧车(油耗和排放技术严重落后的车型)报废,并且购买一辆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新车,政府给予现金补助。补助金额最多可以达到25万日元。现在日本车市的普通车型价格大约在100万到200万日元之间,因此,政府补助金额最高相当于车价的1/5~1/4,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并且,这两项政策补助可以同时享受。

日本业界分析认为,政府这两项政策除了当下起到振兴市场的作用,还想达到更多的效果。

首先,日本政府希望以此为契机,减轻环保和能源问题的压力。对日本来说,环保和能源一直是两个重要课题。由政府出钱进行补贴,将现在在用的一些过时车型,也就是在排放和油耗方面技术落后的车型进行淘汰,用高技术水准的车型来取代,在环保和节能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效果。

其次,日本政府希望政策能起到长期的导向作用,日本厂家能以此为契机,提高自身在环保和节能方面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日本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按照国家税收减免政策,达到技术要求的车型就可以享受补助,而且技术含量越高,享受的优惠越多。达不到要求的车型,就意味着失去市场。这对于各厂家是一个压力,必须得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就积攒技术,市场好转以后就抢市场,这是日本企业的惯例。

在达到更高环保和节能标准的前提下抑制成本、降低价格,是汽车生产企业最大的课题。在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也取得成功的新普锐斯和Insight,给市场作出了提示。这两款作为市场亮点的车型共同特点是:都是混合动力车型,技术含量高,更重要的是,价格已经接近于同等级普通汽油车的价格,而利用政府的环保补贴之后,价格更是相差无几。性能与价格,一直是日本汽车企业追求的竞争力。

(转载请注明来源: 汽车制动网/chebrake.com 责任编辑:elizabeth)

推荐好友: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夹
】【打印本页】【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联系电话:021-50325218
Copyright 2007 www.chebrak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7 汽车制动网 版权所有|法律声明 沪ICP备1301624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