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经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联合发布了《汽车蓝皮书——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9》。《蓝皮书》对我国关键零部件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只能满足中低档车型的基本配套要求,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和研发整体滞后于整车的发展,无法对整车的生产和研发形成强大支撑。
通过向发动机、变速器、车桥、制动系统和转向系统的生产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蓝皮书》对五大总成企业的产品开发方式、关键零部件资源控制、关键技术基础和产品开发基础能力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从产品开发方式看,企业针对现有产品的开发能力有所提高,但仍很薄弱。
发动机基本具备整机局部技术升级和变型产品开发能力,全新平台开发及整机概念、供油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仍大量从国外引进或大量依赖国外公司。调查显示,分别有70%和90%的企业通常采用国内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产品局部技术升级和开发变型产品;当企业需要全新发动机平台时,有1/3的企业选择直接从国外引进,还有25%的企业选择与国外联合开发;在发动机整机概念开发和发动机5C件(缸体、缸盖、曲轴、凸轮轴、连杆)结构开发上,分别有46.2%和45.5%的企业通常采用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方式;有60%左右的企业在供油系统和电子控制系统开发上,采用直接从国外引进和与国外联合开发的方式。
变速器中,手动变速器开发能力较强,总成及零部件开发均可由国内自主完成,代表技术未来方向的自动变速器主要依赖进口。
转向系统中,机械转向系统和动力转向系统比较成熟,以企业自主开发为主;转向管柱进入自主研发阶段。被调查企业几乎不具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产品开发能力,产品核心技术及可靠性仍为目前我国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技术瓶颈。
制动系统中,气压、液压制动系统以内部开发为主,以ABS和ESP为代表的电子类制动产品和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较大。
车桥中,驱动桥总成可以实现企业自主开发,主减速器总成和差速器总成的开发仍有20%的企业选择国外引进。
从关键技术基础看,企业关键技术缺乏的状况十分明显。
发动机各项技术细节掌握比例普遍偏低,除运动学、动力学分析能力平均达到60%以外,企业掌握的CAE分析、热管理分析、轻型发动机技术等能力均在30%以下;与电控系统开发能力相关的基础技术能力最低,企业掌握各项技术细节的平均水平仅为11%。
转向系统的动力转型油泵等6个方面的关键技术中,企业对其中循环球式机械转向总成等4个方面的掌握水平在50%以下,转向管柱总成的关键技术基础最差,仅为29%。
本次调查中,制动系统的企业几乎没有涉及先进的电子类制动产品生产。即使在传统的气压、液压制动系统领域,企业的关键技术基础也较为匮乏,气压、液压系统控制类总成等4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掌握水平基本在50%以下,其中气压制动执行类零部件技术基础最差,关键技术掌握水平只有30%左右。
车桥的关键技术基础总体较弱,其中拥有螺旋齿轮加工能力的企业比例仅为20%,拥有桥总成加工能力的企业关键技术掌握水平仅为17%。
企业对部分外购的关键零部件总成或系统控制能力较弱,将对企业的产品开发形成制约。
对外购零部件资源的控制能力,即对这些零部件的性能参数定义能力和集成能力也成为对企业产品开发能力调查的重要考察项目。调查结果显示,汽车发动机企业对一些外购的关键零部件总成或系统控制能力较弱。尤其是在发动机的供油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尾气后处理系统、气门正时可变系统、增压系统等关乎节能减排的关键零部件方面,由于这些零部件系统完全外购,企业对此类系统的定义参数能力和集成能力均较弱,其中柴油机企业的控制能力弱于汽油机企业。
企业产品开发基础能力整体自我评价较高,但仍反映出一些共同的薄弱环节。
由于产品开发基础能力是由企业对照调查题目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自评的结果,因此存在自评分值较为均衡和一定程度偏高的情况,但仍可以反映出被调查企业的一些共性。
在产品策划能力细分中,所有调查企业都认为知识产权规避或竞争对手产品数据库是自己最薄弱的环节。这显示出企业对竞争对手的研究能力、对知识产权的研究能力和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能力相对缺乏,从而影响企业产品策划能力和水平。
在概念设计能力细分中,发动机、变速器、转向和车桥生产企业都认为自身产品的性能模拟计算分析能力最弱,这一结果表明,CAE能力的缺乏是几乎所有发动机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