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美国奥巴马政府一意孤行地通过了对华轮胎“特保案”,于9月26日起,对由中国出口美国的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将原先为4%的进口关税大幅提高至35%、30%和25%,在我国轮胎,以及其他出口主导型行业内引起了强烈震动。
据轮胎业内人士介绍,美国是我国主要的轮胎输出国之一,年出口总额大约为22亿美元,“特保案”预计将导致我国轮胎行业10万人失业、出口减少约10亿美元。虽然,该“特保案”仍有望提前终止,但是,中国轮胎扎上美国“钉子”后,如何快速修补漏洞,避免产能大幅放空,实现“软着陆”,已是燃眉之急。
2007年10月,马牌轮胎宣布在合肥新建独资工厂。至此,全球十大轮胎企业已经悉数登陆中国。在中国汽车售后市场,尤其是乘用车的替换轮胎市场,仍由国际品牌企业主导。一方面,中国轮胎企业拿着国家“补贴(出口退税)”、远涉重洋出口美国,为其填补“廉价”轮胎的市场空缺,现在却遭其“宰割”;另一方面,在家门口的中国替换轮胎市场上,本土轮胎企业却又对国际品牌(含美国)轮胎拱手相让,折射出中国轮胎尴尬的生存环境。
近年来,我国轮胎企业大量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生产及测试设备,加上为国际轮胎品牌丰富的代工经验,自主品牌轮胎与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因此,面对当前紧迫形势,更需要自主品牌轮胎积极调整市场策略,通过借鉴跨国公司的品牌营销战略,将“过剩”精力用于国内市场,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发挥出本该具备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利优势,力争实现“堤外损失堤内补”,进而最大限度地弥补美国“特保案”导致的直接损失。
在与美国的磋商过程中,中方代表团强调,中国出口美国的轮胎主要供应中低端市场,是美国已经不再生产的中低档产品,即便不从中国进口,也会从其他国家引进。美国“特保案”明显带有针对性,并不是中国轮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我国轮胎企业仍可以向欧盟、中东、非洲等其他海外市场投入更多精力,做出新的出口增量。
另外,美国“特保案”的限定范围是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并没有对中国轮胎“一棒子打死”。我国轮胎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及生产计划,在重型车及工程车等领域的轮胎出口上,赢得新的突破。据悉,在9月刚刚于上海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轮胎博览会”上,虽然与往届相比,展示的轿车轮胎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展馆内却随处可见大号或超大号的轮胎方阵。看似细微的变化,也反映了本土轮胎企业快速应变国际环境变化的能力。
专家表示,美国“特保案”其实并不可怕,主要是来得太快、来得不是时候,搅乱了我国轮胎产销的“生态环境”、干扰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节奏”。事实或将说明,我国轮胎产业并不会因此“瘪气”,而且这番阵痛,将有助于刺激我国轮胎产业自我进化,并逐步形成一个产品及市场层次更高的产销“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