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当株洲基地项目“落地”后,李海阳惦念起万里外的美国研发中心。
2008年底,五星红旗在底特律美国德纳公司研发中心广场升起,曙光汽车美国研发中心成立。那时,这位曙光汽车集团总裁就暗下决心:要以这个研发中心为依托,打造车桥世界强有力的“大脑”,让黄海客车装上核心竞争力的翅膀。
一年多过去了,以底特律“衰落”为契机聚集起的“洋大脑”平台,是否能带给曙光智慧之光呢?
借危机 曙光成功抄底
9年前,在美国成立办事处时,曙光高层的想法非常简单:进军北美市场需要桥头堡。然而,随着时间流逝,随着曙光汽车零部件在北美市场的发展,曙光高层意识到办事处已不能满足需要。
2006年2月10日,李海阳读完一封来自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的信后,就下决心要寻找国际化的“钥匙”。这封以美国伊顿公司供应链管理副总裁Richard B. Jacobs先生的名义发来的信函,恭祝曙光获得“伊顿首席供应商”奖。这是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伊顿第一次以总部的名义向中国企业颁发这样的奖项,更重要的是,曙光有了加入伊顿全球供应商顾问委员会的机会。而此时的曙光也已是美国DANA、泰利福、AMM等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
“下围棋要找高手,当你上升了一个段位,就要寻找更高目标,具备与高手过招的素质。”李海阳意识到,在美国建研发中心,是曙光成为世界级制造商的必由之路。不过,要在美国建一个可以与跨国公司比肩的研发中心谈何容易,且不说软件,仅硬件的投入起码要上亿元。
也许正应了这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8年,席卷美国的金融风暴让汽车城底特律一下子陷入谷底。破产、倒闭、裁员、失业……坏消息充满整个“汽车之都”。此时,设在底特律附近的美国德纳技术研究中心再也等不起。当李海阳寻找“国际化”钥匙时,早已申请破产保护的德纳也在寻找买家。曙光汽车集团董事长李进巅说,“曙光在最恰当的时机,用一半的价格,收购了一个具有世界先进硬件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
曙光得己所需
这是一个毗邻尼桑、塔奥、博世等“大个子”的研发中心,占地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这里具备全套车桥、发动机、车架性能检测试验设备。以车桥闻名全球汽车业的德纳,2000年在此成立研发中心时,其核心业务就是针对底盘和驱动系统进行技术研发。而这正是曙光核心业务最需要的。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桥分会秘书长张冯军介绍,尽管国际知名车桥企业如阿文美驰、德国采埃孚等在中国都建有工厂,但为防止核心技术扩散,没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就目前的情况看,中国车桥的设计制造能力与他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比如,他们的车桥能保修至100万公里甚至150万公里,而自主品牌企业生产的车桥80万公里就基本报废。他认为,自主品牌车桥企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设计、测试和研发能力上。据记者了解,曙光收购的德纳研发中心的软硬件设施,都是美国2000年后的产品,代表了底盘驱动系统试验检测和产品开发的世界先进水平。
曙光要掌握核心技术
如今,在底特律这一曾经辉煌的汽车之都,多种人才在向曙光美国技术研发中心聚拢,华裔、日本人、美国人和意大利人……聚集在一起碰撞着智慧。
研发中心的华裔工程师陈博士告诉记者,2009年年初,美国研发中心开始对客车车桥进行研发,目前已到样品制造测试阶段。如果不出意外,预计今年下半年可批量生产。
这是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国内的研发方式。陈博士说:“不论哪家企业,车桥的技术研发都基于四点:长寿命、低油耗、低噪声、轻量化。产品的区别主要在于标准的选择。现在我们以美国标准为参照物,不仅在设计参数上选择美国标准,就是在与发动机的匹配上,也要求达到或超过美国标准。同时,在研发上考虑中国市场的需求,这是我们与阿文美驰、采埃孚不同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更了解国情,离市场更近。”
根据李海阳的设想,通过汽车底盘驱动系统技术的研究,形成黄海客车的核心竞争力。曙光更大的抱负是,通过动力系统测试平台,使曙光在新能源客车控制系统、新能源客车底盘驱动系统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从而在新能源客车上占领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