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15”期间,本报曾对目前4S店售后服务价格过高等现象进行了报道。报道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近日,一位多年从事汽车销售的4S店老总陈先生,从4S店维修贵这个话题开始,对记者讲述了4S店与汽车厂家的不平等合作关系。这位经销商的看法,或许可以供尚未出台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修订版借鉴。
陈先生住在南方的一个地级城市,他从1992年开始为一家汽车品牌做特约维修服务。1997年成为国内某合资汽车品牌的一级经销商。2002年又成功代理了另一个汽车品牌。在经销商这行当多年的经营中,厂商合作中的很多霸王条款和厂家的强势做法,让他不堪其重。他重点向记者申诉了目前存在的三个方面不公现象。
第一,由于厂家垄断了售后维修中的零部件供应,导致汽车配件价格过高。针对目前消费者反映强烈的维修价格过高现象,陈先生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厂家垄断了零部件的供应并从中获取了20%~30%的高额利润,而经销商在销售时通常会再加价15%~20%,在层层叠加的价格下,消费者对4S店配件价格过高的抱怨自然不难理解了。
很多进口零部件价格更是比市场同类产品价格贵好几倍。如转向机、刹车蹄、一些汽车品牌的活塞环等,必须用厂家提供的进口零部件。
第二,厂家滥用授权。授权销售是《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中的一个核心内容,经营者要经营某品牌汽车,必须得到汽车供应商的品牌销售授权。汽车厂家推行的4S店销售模式,大幅增加了经销商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陈先生认为,现在部分汽车厂家利用这一权限,在同一地区设立多家4S店,这种重复建设造成当地经销商的恶性竞争,不利于经销商健康发展。陈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们那个城市,国内一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就曾一口气设立了四家4S店,名义上厂家进行区域内分网经营,但实际上是厂家通过授权获取经济实惠。据了解,每家4S店申请获准后,将给该厂家500万元的费用,其中厂家要扣除100~200万元作为保证金,另外300万作为购车款。“谁来规范汽车生产企业的这种行为呢?”他反问记者。
在经销商进行建店改造时,部分汽车生产厂家也对建店所需办公用品、电器、服装、灯具等,提出统一购买某一品牌的要求。对此,陈先生表示能够理解,但是,他不能理解的是,这些厂家统一要求生产的产品价格竟高出市场价几倍。“如我们按规定购买的地灯,一个就12000多元,而实际上,这些灯在经营中很少会用到。其他灯具也多在几百元以上。”陈先生认为,这些不必要的花费完全可以避免。另外,经销商在建店改造中如果改造面积超过900平米,厂家通常要给予150万元的补贴,不过实际操作中,这些补贴往往也变相以实物抵消。
第三,精品装饰的强制配送。据了解,在汽车生产企业每年对经销商的管理指标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指标是配件销售额。陈先生告诉记者,在他们所在的城市,他代理的汽车品牌的厂商每年下达给他们的售后维修配件销售任务是500万元,而这是当地很多地级城市经销商很难完成的任务。如果经销商不能完成任务,厂家在考核中就会扣分,或者以相当价格的精品附件抵消。“这些精品配饰包括:贴膜、脚垫、挡泥板、底盘护板、机油、自行车等。这些所谓的精品、配饰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不实用,顾客几乎不会购买。”陈先生说。即使经销商在响应厂家进行投资改造后,厂家增加的补贴,也大多会通过赠送办公用具,甚至是车辆的方式冲抵。
在与厂商的合作中,厂家单方面更改、调整合约内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比如在年度对各个经销商的销售任务指标。厂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增加经销商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经销商只能忍气吞声。
“应该说,我们经销商的发展是在厂家的支持帮助下逐步壮大起来。我们非常感谢厂家在经营管理上的帮助,但我们更希望双方合作关系能更加平等、互利、和谐。”陈先生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