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零部件技术之所以迟迟得不到突破,与外资企业对零部件产业链的控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比做一个人的身体,那么制造加工环节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器官,身体的健康离不开这个器官的工作,但又不会仅依靠这个器官而维持生存。采购、销售、服务、物流等环节则是连接很多器官的血管,如果血管失去了运转能力,那么这个人面临的只有死亡。对于产业链中每个环节起到什么作用,外资零部件企业看得很清楚,控制住核心零部件技术,控制住利润最丰厚的环节,就等于控制住了零部件行业的命门。这就是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竞争策略。
不仅如此,外资品牌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之间更是形成了一个无形的联盟。外资整车企业更倾向于向外资零部件企业采购核心零部件,将我国企业完全排除在采购体系之外。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中资零部件企业很难进入合资整车企业的一级供应商行列,美系合资企业在中国选择的零部件供应商100%是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德系和日系合资企业的这一比例分别为88.9%、89.5%。也就是说,外资对零部件产业链的控制已经渗透到了整车企业。全球主要整车企业进入中国后,在不同的标准体系制约下,不同的利益目标驱使下,必然会形成各自新的封闭配套体系。不同资本主体、不同配套体系的根本差异,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完全割裂开来,限制了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的形成。
产业链的“沦陷”关系到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甚至整个汽车产业的安全,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如何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关键还要靠自己。在汽车零部件市场已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外资优势十分明显,但并非不可撼动。我国自主零部件企业必须依靠自身力量,联合起来进行自主研发。从这个角度上看,政策对于自主研发的扶持十分必要。据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4%,大大低于国际平均6.6%的水平。这与外资的打压不无关系。对于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研发,政策应该给予重点支持,对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在财税和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同时在政府的协调下,可以集合几家企业的力量进行合作研发,建立起国家级的研发平台。
在外资控制产业链的情况下,对于核心技术的突破显得尤为重要。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但只要努力,终会冲破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