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近年来,随着排放升级和消费者对乘用车驾驶乐趣的追求,涡轮增压发动机越来越受关注。在个别汽车企业对涡轮增压技术的宣传力度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其他汽车企业配装机械增压发动机的新车型也高调闯入人们的视线。机械增压和涡轮增压各有哪些技术优势?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技术选择是怎样的?
在2010北京车展上,涡轮增压技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众和通用等汽车公司都在国内大力推出涡轮增压车型。同时,使用另一种增压技术机械增压的车型,如奇瑞瑞虎3等高调亮相,也备受关注。
涡轮增压受追捧
2010北京车展上,一汽-大众全系配装TSI(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DSG(双离合系统变速器)的参展车型重点阐释了一汽-大众“驱动未来”的主题。
据了解,国产大众CC配装与迈腾相同的1.8 TSI和2.0 TSI发动机。配装1.2TSI发动机的高尔夫6,2010北京车展正式亮相的新宝来1.4 TSI,吸引了很多观众。1.2 TSI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达77kW,峰值扭矩达175N•m/1500rpm~3500rpm。有业内人士预计,这款1.2 TSI发动机将会率先配装在POLO、高尔夫及其衍生车型上。
一汽-大众技术专家表示,去年上市的速腾1.4配装1.4L TSI发动机和7速DSG变速器,为大众汽车新一代动力总成技术,也是一汽-大众未来车型引进和开发的主要方向。他告诉记者,TSI+DSG的组合可使车辆的油耗和排放降低20%以上。
不仅有汽油机增压,大众还带来了柴油增压发动机。记者了解到,全新夏朗有多款汽油和柴油发动机供选择,包括两款不同调校的2.0 TDI柴油发动机、2.0 TSI汽油发动机和1.4 TSI汽油发动机。据估计,引入国内的夏朗很可能配装2.0 TSI发动机。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汽车企业也推出了涡轮增压车型。自去年通用汽车推出涡轮增压车型后,福特的涡轮增压技术也亮相北京车展。本次北京车展福特推出EcoBoost新动力技术,配装此技术的蒙迪欧在车展首次亮相,预计年内可上市。
据工作人员介绍,EcoBoost新动力技术结合燃油直喷和涡轮增压技术,能优化燃油经济性高达20%,并使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5%。福特汽车已经推出V8和V6两款发动机,以及表现等同V6的全新I-4发动机。
此外,沃尔沃S80L 2.5T、现代i50 2.0T、通用Aveo RS概念车(1.4T)等车型,都展示了涡轮增压技术。
机械增压不甘示弱
2010北京车展上,奇瑞汽车展出了三款配装机械增压发动机的车型:奇瑞瑞虎3,奇瑞A3和瑞麒G3。伊顿公司车辆集团中国区总经理王展曾表示,伊顿机械增压技术能使小排量经济型发动机得到大排量发动机的动力性能,这种技术全球领先,并将在中国汽车市场得到更多应用。
伊顿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机械增压器能大幅增加发动机吸入气缸的空气量,因而有效提升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和输出功率。“伊顿的机械增压能根据工程应用的具体需要,调整和改善发动机输出扭矩曲线特性,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同时,旁通进气系统使进气控制智能化,可提高燃油经济性。”伊顿的技术人员介绍说。与其他增压技术相比,机械增压器在低速扭矩的瞬时响应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据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各大车企近年都在推进开发机械增压发动机的计划,如奔驰、捷豹、阿斯顿•马丁等高端品牌车企都采用机械增压系统来延长现有发动机的生产寿命,并达到环保、省油、高效率的目标,以大幅节省新发动机的开发费用。“在发动机配件维持原有形式,不用额外制造高单价精密机件的情形下,机械增压系统可以让发动机动力输出提升20%~40%,又不至于造成后期维修时的负担。”这位业内人士说。
据奔驰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奔驰很多款车型都采用机械增压技术,如C200K、E200K、G55 AMG(配装V8发动机)等。他告诉记者,与涡轮增压相比,机械增压历史更为悠久,且发动机具有较好的低速扭矩和加速响应性能。
机械增压+涡轮增压 暂时难普及
很多关注增压技术的参观者,都注意到2010北京车展上亮相的大众新款Polo GTI。这款车配装了结合涡轮增压和机械增压技术的1.4L TSI双增压直喷发动机。据介绍,该发动机最大输出功率达132kW,使Polo GTI能够在6.9秒内从静止加速到100km/h。这款发动机在动力输出上比大众1.8 TSI更加强大。
寿光市康跃增压器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朱智富博士告诉记者,涡轮增压+机械增压结合了二者的优势,克服了机械增压效率不高和涡轮增压滞后问题,兼顾了低速时的扭矩输出和高速时的功率输出,在技术上比较先进。
“拿Polo GTI的1.4 TSI来说,在低转速时,由机械增压提供大部分增压压力。在1500rpm时,两个增压器同时提供增压压力。随着转速的提高,涡轮增压器能使发动机获得更大功率,同时,机械增压器的增压压力逐渐降低。在转速超过3500rpm时,由涡轮增压器提供所有的增压压力,此时机械增压器在电磁离合器的作用下完全与发动机分离,防止消耗发动机功率。使用该系统的发动机具有输出功率大、燃油消耗率低及噪声小等特点,但由于结构太复杂,技术含量高,维修保养费用高且难度大,因此很难普及,目前只在个别车型上实现了应用。”朱智富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