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业能够带动许多相关产业发展,我国车用润滑油产业在汽车工业的带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据了解,2009年,我国车用润滑油消耗量达289万吨,比2008年增长2.1%,占全年所有润滑油消化量的45.5%。2010年上半年,全国润滑油行业产量更是同比增长18.5%。
在这样一个迅速增长的领域,其产品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如今,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发动机体积逐渐缩小,输出功率逐渐加大,机体耐热性逐渐增强,但发动机这些功能的提高都需要润滑油性能、质量的相应提升。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汽车发动机排量及节能减排方面的控制要求越来越高,润滑油新标准的出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旧品种的淘汰已经成为常态,合成润滑油这一顺应新形势出现的新型产品,正在我国车用润滑油市场悄然升温。
适应汽车工业发展要求
据有关专家介绍,汽车润滑油分为矿物润滑油、半合成润滑油、全合成润滑油三大类。
通俗地讲,合成润滑油就是用酯类或者聚烯类化工原料取代矿物油作为基础油,加入添加剂后制成润滑油。如果基础油全用酯类或者聚烯类取代,就是全合成润滑油,如果只有部分取代则为半合成润滑油。
据了解,合成润滑油自20世纪40年代出现。合成润滑油,尤其是全合成润滑油,由于具有极其卓越的低温流动性能、高温热稳定性能和优异的抗氧化性能,早期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到目前,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获得了很大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需要,合成润滑油被大量使用到汽车上。
青岛康普顿石油化学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肖淑梅告诉记者,最近20年来,全球汽车用户越来越关注和认可合成润滑油,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近代机械等工业技术的进步,对润滑油提出了日益苛刻的要求,其中不少要求已经超过了普通矿物油使用性能的极限。在不断探索中,人们发现合成润滑油能适应各种现代机械的苛刻要求。
据了解,车用合成润滑油的换油周期比矿物油延长4~10倍,并可节能3%~7%。合成润滑油的销量占整个润滑油市场的比重,上世纪80年代初为1.4%,上世纪90年代末为6%。近20年来,矿物润滑油市场增速为1%/年,而合成润滑油的增速达到8%,在西欧则达到10%,远超过矿物润滑油的增长速度。
价格高 市场推广难
既然合成润滑油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并且有很好的性能,那么在我国汽车市场上的表现如何呢?
记者发现,在我国汽车润滑油市场上,合成润滑油的份额少得可怜,尤其是全合成润滑油。壳牌统一(北京)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陈晖告诉记者:“在欧美国家,全合成润滑油已经占全部润滑油产量的50%,而在我国,这个数字才达到3%。”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沈阳奥吉娜集团总经理助理李阳告诉记者:“全合成润滑油技术长期以来被个别跨国公司垄断。就拿聚烯烃全合成润滑油来说,自1968年美孚公司Brennan发表第一个聚烯烃合成专利以来,聚烯烃技术一直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能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如今,奥吉娜公司已经在聚烯烃全合成润滑油工艺技术及工程研究方面成功突破,但由于进入市场晚于国外公司,国内企业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全合成润滑油居高不下的价格还在阻碍着市场发展壮大。肖淑梅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全合成润滑油价格为普通润滑油的3~3.5倍。
“除技术难度大以外,由于国内市场有限,本土品牌全合成润滑油产销增速缓慢,所以才导致全合成润滑油一直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陈晖说。
性能优势明显 市场前景广阔
合成润滑油根据不同的化学结构,在性能上各有差异,但总的来讲,合成润滑油具有矿物润滑油不可比的综合性能优势。
据肖淑梅介绍,合成润滑油的突出特性有以下几点:优良的耐高温性能、耐氧化安定性、高闪点、高燃点、高热分解温度,可满足矿物油不能胜任的长期高温下工作的各种设备需要。
低温性能和黏温性能良好。多数合成润滑油具有低凝点,低温黏度及高黏度指数,能满足宽范围温度下工作的设备润滑要求。
蒸发损失小。合成润滑油一般组分单一,分子整齐,使用相同黏度的基础油,合成润滑油的蒸发损失比矿物润滑油要小很多。同一条件下,矿物润滑油的蒸发损失是合成润滑油的5~10倍,在高温条件下这一差别就更为明显。
抗燃性好。大多数合成润滑油具有高闪点、高燃点特性,具有很好的抗燃性。目前广泛使用的抗燃液压油均采用合成油。
可生物降解。基础油的可生物降解率是环境友好(绿色)润滑油的最重要指标,被称为环境友好型润滑油的油品,可生物降解率必须达到60%~80%。
“一旦规模扩大,成本问题得到解决,合成润滑油将引领未来润滑油行业的发展。”陈晖满怀信心地说。
相关知识:
合成润滑油的分类
按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的规定,合成润滑油分为以下几类:
1、合成烃类
原料:聚α烯烃、烷基苯、合成环烷烃
2、有机酯类
原料:双酯:DOA、DOS、DIOP、DIDP……多元醇酯:NPG、TMP、PE、DIPE……复酯(聚酯)
3、其他类
原料:聚醚(聚烷氧撑乙二醇)、磷酸酯、硅油、硅酸酯、卤代烃(氯化烃、氟油……)、聚苯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