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为记者近期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石耀东的访谈录。
2001年上半年,大家都在讨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制造业会产生什么影响。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汽车行业将成为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有人甚至预测汽车业会遭到毁灭性打击。我们自己也做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汽车行业不但不会受到冲击,相反还会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阶段。十年过去了,现在的一切证明,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
新世纪十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十年,是由起步到成长的关键时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渡时期。最突出的表现是:产业规模由2000年的200多万辆,发展到现在的1300多万辆,汽车制造由“小学生”成长为“中学生”,目前正在向“大学生”迈进。
短短十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总体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不过,我国由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不会一蹴而就,不是十年就能完成的,还面临很多问题。总结过去十年,对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将要走的路有重要意义。
首先,观念的变化是十年来对汽车业影响最大的。十年前,我们对汽车行业的表述是“汽车工业”;而现在,这种说法已经变成了“汽车产业”。十年前,我们只是提倡鼓励汽车发展,到“十五”期间才提出汽车进入家庭。十年后,轿车不仅进入家庭,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但对汽车制造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把全产业链提升到一个较高层次。
十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开放竞争的观念。十年前,我国汽车行业竞争力弱,产业结构分散,需要政府保护。十年后,最大的变化是我们的市场竞争增强,许多企业进入汽车领域,跨国公司、本土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随着市场竞争性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大,汽车价格不断下降。十年前,一辆捷达王的价格高达近20万元人民币,而现在拿20万元能买到一辆比捷达王好得多的车。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开放竞争观念下的市场环境。
其二,要在学习中提高,在竞争与合作中逐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十年前,很难想象,本土企业奇瑞、吉利、比亚迪能有今天的规模;十年前要说吉利收购沃尔沃,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十年后,这一切变成了现实。分析本土企业如何在十年间一跃成为市场的重要竞争者,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在学习中提高,在竞争与合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过去十年,在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自身竞争优势方面,不同企业选择了不同的路径,有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实现整合优势;有的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在十年的竞争中,本土企业没有因为外资企业的冲击而被边缘化,相反,在学习和竞争中迅速壮大。
其三,要有全球化视野。十年前,我们都是就中国汽车市场谈中国,没有全球化视野,当时“国际化”还是比较新鲜的词语,我们对其理解不深。现在,我们谈全球化,不但要“请进来”,还要“走出去”。当前,我们不仅产品“走出去”了,而且资本、技术、研发体系也实现了“走出去”。企业进行海外收购、技术转让,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除了整车企业外,零部件企业也参与到全球化过程中。未来十年,还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入全球化。
其四,国内消费者逐渐成熟。十年前,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产品认可度不高,不愿意买“国产汽车”。十年后的今天,消费者逐渐认可本土品牌汽车,增强了对本土品牌汽车的信心。同时,消费者也不再盲目崇拜国外品牌,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产品质量缺陷问题,以及全球召回风波,改变了洋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十年来,消费者选车时看中的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十年前可能比较关注品牌、价格等,现在考虑的因素更加多元化,从车辆的全寿命周期进行考量,消费理念更加务实。从这一点看,消费者对汽车的认识正逐步走向成熟。
最后,政策发生变化。十年前的政策主要是围绕汽车产业的生存问题,强调如何保护产业发展;十年后的政策,已由以投资项目审批为主的经济型管理,转变为关注节能减排以及环保问题的社会型管理。十年来,政策的侧重点从供给方即生产企业,转变为关注消费领域。去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高速增长,得益于国家出台的拉动消费的政策,包括购置税减征、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虽然这些政策有短期、应急的特点,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好的消费政策对汽车业的发展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应该是构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
未来十年,政策除了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外,还要推动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希望将来有一套完善的产业组织政策来推动产业的优化重组,特别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去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在着手研究推动重组的问题,未来十年,希望本土企业成长为有能力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企业集团。
从总体上看,未来的汽车产业政策应该是综合性的、带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而不是短期的;应该更加开放,能鼓励中国汽车企业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提升竞争力;能推动汽车产业优化重组,更加高效地整合资源;能有助于培育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的增长点;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腾飞的新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