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出台的“治堵方案”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该方案提出的摇号限车、调整停车费、限号出行等措施引发人们诸多议论。其实,堵车早已是世界各大城市的通病,也是各大城市交通管理的难题。在北京之前,伦敦、东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都尝试过多种“治堵”办法,包括北京自身之前也采取过限行、涨停车费等措施。国内外采取过的很多办法在此次北京“治堵方案”中均有体现。在之前的经验中,这些方案效果如何?让我们逐一分析。
限制车牌发放量
政策概要:《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及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和个人需要取得北京市小客车指标的,应当通过摇号方式无偿取得。2011年北京市小客车总量额度指标控制在24万个,每月将摇出2万个车号。
前车之鉴:北京之前,上海早有通过控制上牌数量来限制购车总量的有关措施。为缓解道路拥堵压力,上海自1994年以来一直实施“牌照拍卖”政策,即每月发放一定数量的汽车牌照进行拍卖。这一制度限制了新上牌车辆的数量,也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上海设置了牌照拍卖门槛,但该买车的消费者还是买了,甚至不远千里到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上当地牌照。每年上海都有上万辆车通过各种渠道上了外地牌照,形成一个超过亿元的灰色产业链。
尽管北京的摇号政策不同于上海牌照拍卖的做法,但这种限制上牌数量的措施是否会造成一部分人在北京买车,而到河北、天津等地上牌,还有待观察。
调整停车费
政策概要:北京的“治堵方案”中包括调整停车费,大致思路是北京三环路以内及其以外的重点区域停车费涨,而其他区域停车费降的思路,引导车辆由中心区域向外流动。
前车之鉴:“提高停车费”并不是第一次在北京出现。2010年4月,北京便在全市13个重点区域实施停车费上调的措施。在某些区域,上班族停1天车便要交100元以上的停车费。一时间,有车一族大呼“太贵了”。那段时间,很多车主放弃开车上班,而一些车位管理员由于“生意不景气”开始偷偷降低停车费。
国际上,纽约市政府曾通过征收高额停车费限制私家车出行。由于纽约地价昂贵,公寓楼自设停车场的不多,而营业性的地上、地下停车场,收费则比较高。曼哈顿中城停车场每小时收费要8.99美元,而在一些闹市区,停车费甚至高达每小时20美元。高昂的停车费致使许多在曼哈顿生活的人主动放弃驾驶私家车上下班。
限行
政策概要:根据“治堵方案”,北京今后车辆限行力度将比之前更大。除了继续实施机动车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措施和黄标车限行规定以外,遇有恶劣天气、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等可能引发严重交通拥堵的情况时,北京还会适时采取重点交通拥堵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
前车之鉴:车辆限行并非只在中国出现。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从1986年起,就从每年3月~8月实施车辆限行措施。圣地亚哥将车辆根据牌照尾号分为5组,从周一至周五,每天限制其中一组车辆上路行驶。近年来,由于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多,圣地亚哥限行期限改为每年3月~12月。
不过,智利专家认为,单纯的车辆限行措施虽然短期内有助于改善交通拥堵状况,但长期实施效果会明显减弱,也不能真正降低民众购车热情。实际上,很多圣地亚哥人为免受限行措施影响而购买第二辆车,从而严重影响了车辆限行措施的效果。
不过北京此次多管齐下,打出一套“组合拳”,限行之余,还配以其他诸多措施,因此对限行的效果不能孤立分析。不可否认,北京之前实施限行的效果是显著的。
收取拥堵费
政策概要:在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中,有一条值得注意,即研究制定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择机实施。
前车之鉴:国际上有很多城市通过收取拥堵费缓解交通拥堵,伦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伦敦居民开车时必须注意前方是否有标注字母“C”的收费区,一旦越过界线,便须交纳交通拥堵费。收费区是伦敦市中心交通最繁忙的地方,也是过去拥堵最严重的地方。统计数据显示,这一政策使得伦敦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了约20%,与收费前相比,每天进入伦敦市中心的车辆减少了数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