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汽车销售实现了500万辆向1800万辆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能力也不断提升。那么“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又将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新蓝图?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调查,备受关注的中国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即将出台,其中,对汽车零部件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目标。
据知情人士介绍,“十二五”期间,汽车零部件行业将致力于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汽车零部件出口形成以进入国际汽车配套体系为主的格局,培育出一批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大型企业集团。
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张小虞昨日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汽车工业正在从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的目标迈进,必须要建立自主创新体系。通过这个引领整个行业发展。同时,他指出,还必须要强化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基础。
张小虞告诉记者,中国的汽车产业绝不是组装产业,是完整企业。我国已经建立10个大的产业出口基地。“不要只看到几个大的汽车集团发展,未来10年应该更注重发展自己的零部件大集团!”
“十一五”:初战告捷
事实上,“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告诉记者,“十一五”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更加突出,汽车零部件工业综合竞争力增强,产业集群逐步成形,出口水平不断提高。
在此期间,中国汽车市场实现了由汽车工业总产值完成了从2006年的1.4万亿元到2009年的3.3万亿元,2010年预计超过4万亿元的发展。
随着汽车产销量的迅速提升,汽车零部件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11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万亿元,2010年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将超过1.6万亿元。
董建平表示,尽管整个行业仍然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产品技术附加值低、节能减排技术相对薄弱、汽车电子技术水平不高、整零关系不协调和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紧紧抓住“由大变强”这一我国汽车产业当前发展的最大主题,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自主发展高新技术和新能源产品,无疑将是未来几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大方向。
“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传统的升级还是新能源发展,汽车工业孤军奋战越来越困难。” 张小虞多次强调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应走“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他同时向记者透露,未来几年,国家将给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扶持政策。
“十二五”:走集团化发展道路
虽然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一片欣欣向荣,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公司就此能一帆风顺。据一位从事仪表板生产的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的老总向记者反映,2010年,从他们生存现状来看,仍是困难重重:原材料涨价、整车厂把成本压力向零部件供应商转移、价格恶性竞争、外资打压等不利局面。
在此态势下,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安庆衡开出了“药方”:零部件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实力,只有集团化才能与外资零部件企业相抗衡。如国内自主零部件品牌万向、法士特,都是从小企业做起来的,产品的质量、型号放在很多车型上都可以用,现在很多外国的零部件企业都没有办法与它们竞争。
未来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朗。1月5日,吉利汽车宣布,公司将与法国佛吉亚集团、浙江利民公司在杭州正式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联合成立合资公司,打造零部件集团。公司表示,以佛吉亚拥有的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技术和世界一流的品质保障能力,结合吉利集团的整车研发和成本控制能力、本土零部件厂商浙江利民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将为吉利集团新车型的品质提升,带来显著帮助。
再以北京海纳川公司为例,从2008年成立至今,北京海纳川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北汽“集团化发展”战略的带动下,迅速发展壮大。据北汽集团董事长郭新民向记者表示:公司2008年的销售达到43亿元,2009年达到57亿元,2010年达到90亿元,利润也超预定目标。
零部件企业的资源整合对整车生产十分重要。北汽集团董事长郭新民还表示,打造好自己的汽车零部件平台,对于支持整车研发,降低采购成本,都有裨益。另外据郭新民透露,未来将创造条件,实现上市,打造海纳川公司新的融资平台。